
《國語·周語上》:“ 周 之興也,鸑鷟鳴於 岐山 ”。 韋昭 注:“鸑鷟,鳳之别名。” 岐山 ,在今 陝西省 岐山縣 北。相傳 周 古公亶父 遷此而興。後以“鳴岐”謂吉祥之兆。《隋書·許善心傳》:“丹烏流火,白雉從鳳,栖阿德劭,鳴 岐 祚隆。” 唐 黃滔 《謝試官啟》:“伏惟博士鳴 岐 瑞質,歌 郢 至音。蔥籠而張柳風垂,逈拔而嵇松雪峭。”
“鳴岐”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吉祥征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鳴岐”字面意為“在岐山鳴叫”,源自《國語·周語上》記載的典故:“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其中“鸑鷟”是鳳凰的别名,岐山位于今陝西省岐山縣,相傳周朝先祖古公亶父遷居此地後興盛,因此鳳凰鳴叫被視為周朝興起的祥瑞之兆。
當代語境中,“鳴岐”多用于人名或文學創作,寓意“立場堅定、有責任心”,寄托對個人或集體的美好期許。
如需進一步了解鳳凰與祥瑞文化的關系,可參考《國語》《隋書》等典籍。
《鳴岐》是一個古漢字,意思是“高聲唱歌的山谷”。它由兩個字形組合而成,結合了“鳴”和“岐”兩個字的意義。
《鳴岐》的部首是“鳥”(nǐao)和“山”(shān)。鳥部表示與鳥有關,山部代表與山有關。
根據字形構造,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鳴岐》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楚辭》等。它是古代人創造出來的用于形容高山深谷中鳥鳴回蕩的特定景象的詞語。
《鳴岐》的繁體字為“鳴岐”,它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如現代統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于《鳴岐》的寫法有所變化。然而,無論是哪種寫法,都能夠準确表達出“高聲唱歌的山谷”的意思。
1. 自古以來,人們就為了親眼目睹那個鳴岐而遠道而來。
2. 山谷中的鳴岐聲如同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1. 鳴動(míng dòng):發出聲音,使得周圍産生動靜。
2. 山川(shān chuān):指山和河流,泛指地理環境中的山脈與河流等。
1. 山谷(shān gǔ):指位于山之間的深谷地形。
2. 峽谷(xiá gǔ):指山脈間的寬而深的谷地。
1. 平原(píng yuán):指沒有大起伏的平坦地帶。
2. 沙漠(shā mò):指幹燥、貧瘠的地方,缺少植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