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德的意思、口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德的解釋

說話的道德。謂不出口傷人。《1957年曲藝選·雙窩車》:“用不着說些風涼話,年輕人兒說話要留口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德"是漢語中一個承載傳統道德觀的概念,指人在言語交流中應具備的品德修養。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特指"說話時保持善意,避免惡語傷人,不傳播虛假信息的道德準則"[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言語自律維度 要求個體在表達時恪守"三不原則":不妄言(《論語·衛靈公》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謗議(《朱子家訓》強調"處世戒多言")、不洩密。這種自律精神源自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體系[來源: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

二、社會倫理功能 在人際交往層面,口德承擔着維系社會和諧的紐帶作用。明代《菜根譚》指出"攻人之惡毋太嚴,教人以善毋過高",強調言語的適度性對人際關系的重要影響。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實,良性語言交流能提升群體凝聚力[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社會心理學》]。

三、文化傳承特性 作為中華語用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口德概念貫穿二十四史記載的禮制規範,與"仁、義、禮、智、信"五常倫理形成互補。清代《圍爐夜話》提出的"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之說,延伸至語言倫理領域即體現為口德修養[來源: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口德”指說話時應具備的道德修養,強調言語中不出口傷人、保持尊重和分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1. 基本含義
    指說話的道德準則,要求避免使用侮辱性、攻擊性語言,注重言辭的善意與得體。如《漢典》解釋為“說話的道德,謂不出口傷人”。

  2. 具體表現

    • 不惡語傷人:避免使用粗俗、貶低或傷害他人的語言(如“禍從口出,惡語傷人心”)。
    • 留有餘地:如“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體現言語的分寸感。
    • 正向溝通:通過良言促進和諧,如“說話與人結緣”。

重要性

實踐建議

  1. 三思而後言:開口前考慮他人感受,避免沖動性指責。
  2. 換位表達:用溫和方式傳遞意見,如“這件事或許可以這樣調整……”而非直接否定。
  3. 克制負面情緒:憤怒時暫停溝通,防止言語失控。

示例:

口德是言語中的“善業”,需通過自我約束與同理心培養。更多實例可參考和中的經典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半周刊寶祠備守殡喪比疎殘湯剩飯丳脨呾哒怛怛嫡妻懂門兒發和梵冊貝葉封鵝公役觀望漢陵回皇渾窳假號賈貿踐墨燋燭階檐機匠眷私眷伫考生利根陸賈舌鹿行錦賣珠盲心明文民窮財匮密然蹑足潛蹤彭濞樸雅氣吼青脣曲柄曲躬三峨纔茲折便宜申诏試樣收召爽當説唱條蔓頹陽屯險外幸無回豁無名異獻醻縣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