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經籍義理,讀斷文句。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爰初敬業,離經斷句,奠爵崇師,卑躬待傅。”參見“ 離經辨志 ”。
“離經斷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分析經籍的義理,并對文句進行斷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指對經典文獻進行逐句分析,理解其深層含義,并通過斷句(即劃分句子結構)來明确文意。這一過程體現了古代學者研讀經典的嚴謹态度。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南朝梁代王筠的《昭明太子哀冊文》:“爰初敬業,離經斷句,奠爵崇師,卑躬待傅。”此處描述昭明太子自幼研習經典的情景,強調其治學方法。
相關概念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學者或學子研讀經典文獻的過程,強調對文本的細緻分析和理解,屬于傳統學術訓練的重要環節。
該詞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對經典文本的重視,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區分其與“離經辨志”等類似概念的差異。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可參考漢典、HttpCN詞典等來源。
離經斷句是一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離開原本的經典,斷開句子的原本順序,表示違反常理、破壞傳統。這個短語通常用來形容言語或行為違背原則、違背常規。
離(⻊部,3畫)經(曾部,9畫)斷(斤部,4畫)句(口部,5畫)
離經斷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八年》:“季文子以矯正其過,是與攻之,曰:‘文無害也,離經辟宗乎?’”這句話是指季文子批評一些人違背經典而行事的行為。後來,離經斷句逐漸被用來形容其他與經典不符的言行。這個成語在後來的文言文中廣泛使用。
離經斷句(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離經斷句在古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書寫形式,但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他的言行離經斷句,不被人接受。
這位領導的決策完全是離經斷句的,對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離經叛道、斷章取義、片言隻語、無章之言
脫軌言論、背離常理、違背傳統
依經從句、墨守成規、拘泥成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