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一鉤子”。搭個主顧,拉關系。《水浒傳》第二五回:“我去尋 ********* 大郎掛一鈎子。”
“挂一鈎子”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該詞原指搭個主顧或拉關系,常見于人際交往中建立聯繫的場景。例如《水浒傳》第二十五回中,王婆提到“我去尋西門慶大郎掛一鈎子”,即通過主動接觸建立利益關聯。
隱含意圖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補充其有“暗中有所企圖”的引申義,類似于“暗藏目的”或“暗箭傷人”,強調表面友好行為下隱藏真實動機。
該詞兼具直白的“拉關系”和隱含的“暗藏目的”兩層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多用例,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漢典》詞條。
挂一鈎子是一個成語,意為暫時放下、擱置一段時間或者暫時解決一個問題。比喻處理事情不徹底或者隻解決了部分問題。
挂一鈎子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共有9個筆畫。
挂一鈎子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據傳,在古代,有個聰明勤奮的小夥子,他難得一見的勤勞和機智使得他赢得大家的贊許。有一天,他在刨廟後地時,刨到一塊很硬很硬的石頭,他費力不讨好地将其挖出。可下了一天苦力卻仍未能将該石頭從地下完全挖出來。他在石頭上打了一塊橫梁,挂上一把梳子,拍拍手,就此放下。那天晚上,石頭忽然裂開,化作了一口寶劍。于是,這個年輕人找到這口寶劍,開始幹農活賺取更多財富,成為了領頭人。這個故事後來就以“挂一鈎子”來形容解決問題不徹底、作事不徹底或擱置問題。
挂一鈎子的繁體字是掛一鈎子。
挂一鈎子是一個近現代成語,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相同。
1. 他總是喜歡挂一鈎子,從來不把問題處理到底。
2. 這次會議隻是暫時解決了部分問題,算是挂了一鈎子。
挂羊頭,賣狗肉
挂一漏萬
挂念
三心二意
敷衍了事
搪塞過去
做到底
徹底處理
完美解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