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薄霧般的輕紗。《文選·宋玉<神女賦>》:“動霧縠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 李善 注:“縠,今之輕紗,薄如霧也。”《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 鄭 女 曼姬 ,被阿緆,揄紵縞,雜纎羅,垂霧縠。” 劉良 注:“霧縠,其細如霧,垂之為裳也。” 前蜀 魏承班 《漁歌子》詞:“柳如眉,雲似髮,鮫綃霧縠籠香雪。” 清 鄭燮 《大中丞尹年伯贈帛》詩:“忽驚霧縠來相贈,便剪春衫好出遊。” 朱自清 《溫州的蹤迹》三:“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細了。有時閃着些須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隻剩一片飛煙而已。從前有所謂‘霧縠’,大概就是這樣了。”
(2).像輕紗一樣的煙雲薄霧。 五代 和凝 《臨江仙》詞:“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涳濛。” 宋 蘇轼 《龍尾石月硯銘》:“萋萋兮霧縠,宛宛兮黑白。”
“霧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薄霧般的輕紗
指一種質地輕薄、如霧氣般朦胧的絲織品,常用于古代服飾。例如《神女賦》中“動霧縠以徐步兮”,描繪了女子身着霧縠長裙緩步行走的姿态。這種輕紗因質地細膩,常被用于貴族服飾或文學意象中。
輕紗般的薄霧
形容自然景象中如紗般缥缈的霧氣。例如蘇轼在《龍尾石月硯銘》中以“萋萋兮霧縠” 描寫霧氣缭繞的意境,朱自清《溫州的蹤迹》中也有類似用法。
文學與曆史中的運用
該詞在古籍中頻繁出現,如《漢書·禮樂志》提到“廁霧縠”,宋代詩詞中則多用于渲染朦胧的自然景色。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中“以物喻景”的修辭特點。
字義考據
“縠”讀作hú(部分網頁誤注為“hù”),本義為有皺紋的紗,與“霧”結合後強化了輕薄、柔質感。
《霧縠》(wù hú)是一個表示霧氣蒙蔽的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含義。
《霧縠》的第一個字是“霧”(wù),它的部首是雨,總共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是“縠”(hú),它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7個筆畫。
《霧縠》屬于漢字詞彙,源自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霧的寫法是「霧」,縠的寫法是「縢」。
在古代漢字中,霧的寫法是「霧」。這個字由左右兩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是雷,下面的部分是雨。象征着雷電和雨水交織形成的霧氣。縠的古代寫法為「縢」,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是細長的線,下面的部分是幾個小米粒。這個字形象地表示了被細線穿過的物體,類似霧的蒙蔽狀态。
1. 今天山頂上被霧縠包圍着,看不清遠處的風景。
2. 晨霧縠縠,給整片山林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1. 霧氣:指稀薄的水汽凝結而成的氣體。
2. 霧霾:指大氣中因懸浮物質(如顆粒物、煙塵、汽車尾氣等)的增多而形成的霧狀天氣。
3. 神秘:形容令人感到難以理解或解釋的,有一種神秘的氛圍。
1. 迷蒙:形容景物或視線模糊,不清晰。
2. 彌漫:形容氣體或液體充滿、彌布在空間中。
晴朗:形容天空湛藍、陽光明媚,沒有雲霧遮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