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催科的意思、催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催科的解釋

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故稱。 宋 鄭文寶 《江南馀載》上:“ 錢氏 科斂酷慘,民欠升鬥,必至徒刑。 湯悅 、 徐鉉 嘗使焉,雲夜半聞聲若麞麂號叫,及曉問之,乃縣司催科耳。”《宋史·職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獄訟無寃、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而身為州縣者,又往往急催科,緩撫字,瘠百姓,肥身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催科是漢語曆史文獻中的專有名詞,指古代官府催促百姓繳納賦稅的行為。該詞彙由“催”和“科”複合構成,其中“科”指法律條文規定的賦稅額度。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溯源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催科”最早見于宋代《文獻通考》,特指州縣官吏依據稅冊,按期限向百姓征收田賦、丁銀等法定稅項。元代《吏學指南》進一步将其定義為“以律例征課錢糧”。

  2. 曆史實施背景

    明代《明會典》規定,催科為州縣官考績核心指标,官吏需在每年春、秋兩季完成“全完”(全額征收)任務。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記載,催科程式包括“發滾單、差役提比、拘押抗戶”三個階段。

  3. 詞義演變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産生引申義,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以“催科”暗喻官府盤剝,反映苛稅對百姓的壓迫。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體系,僅用于曆史研究領域。

  4. 相關制度關聯

    催科與“考成法”“火耗歸公”等制度存在直接關聯。《清史稿·食貨志》記載,雍正時期将催科完成度與官員俸祿挂鈎,催征不足額者“罰俸、降級”。

網絡擴展解釋

“催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傳統含義(古代用法)

指催收租稅,源于古代賦稅制度中的科條法規。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語境中延伸為督促學習或工作進步,強調通過催促促進知識或技能提升。

關聯概念:撫字催科

古代地方官吏的治理準則,即“安撫百姓”與“催征稅賦”的雙重職責(源自韓愈《順宗實錄》)。該詞常用于描述官吏在民生與稅收間的平衡難題。

總結

“催科”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以征稅為核心,現代可引申為督促進步。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可參考《宋史》《江南餘載》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口闆棚八王贲帛冰上遊戲避眚避賢郵布袍蟾蜍宮長秋宮長主超拔超突呈應谌訓赤律律代馬依風大酒缸點閲雕篹東蒐訪案甘罷诰劄出身瑰铄瓠葉羹奸讒降委缣绫界限截止時間金彩均勢局勇铿金霏玉庫本苦月聯橫了賬離隔令望陸疏賣貴木厥念書胚混貧踬前婦虔竦謙畏颀秀三反三腳架沈肅詩筆嗜書探曆統感王程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