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神名。《史記·秦始皇本紀》:“使者從 關東 夜過 華陰 平舒 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 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水神也。’ 張晏 曰:‘ 武王 居 鎬 , 鎬池君 則 武王 也。 武王 伐 商 ,故神雲 始皇 荒淫若 紂 矣,今亦可伐也。’” 司馬貞 索隱:“ 服虔 雲水神,是也。江神以璧遺 滈池 之神,告 始皇 之将終也。”《後漢書·襄楷傳》“今年祖龍死” 李賢 注引 晉 樂資 《春秋後傳》:“使者 鄭客 入 函谷 ,至 平舒 ,見素車白馬,曰:‘吾 華山君 ,願以一牘緻 滈池君 。子之 鹹陽 ,過 滈池 ,見一大梓樹,有文石,取以扣樹,當有應者,以書與之。’”
“滈池君”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水神名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滈池君是水神的稱謂。秦代使者曾在華陰平舒道遇神秘人托付玉璧,并預言“今年祖龍(秦始皇)死”,此處“滈池君”即指水神,暗示秦朝将亡。
曆史事件關聯
該詞與秦始皇晚年預言密切相關。秦朝自認“水德”,滈池君被解讀為象征秦始皇的神靈,而“祖龍死”的預言加劇了秦始皇對死亡的恐懼,成為秦末動蕩的征兆。
品德象征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引申為“人品高尚、行為端正”的代稱,可能源于對曆史人物或神話形象的抽象化解讀。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需注意語境區分。
文學意象
元代楊維桢《易水歌》等作品中,“滈池君”與“璧返”結合,暗喻政權更疊或天命轉移,成為詩詞中的典故符號。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如《史記》或詩詞原文)進一步分析其語境含義。
《滈池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的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通常用來贊美或稱呼某位貴族或官員。
《滈池君》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氵)和口(口),具體來說,滈的部首是水,池的部首也是水,君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滈是9畫,池是4畫,君是2畫。
《滈池君》一詞源自《詩經》中的《柏舟》篇,用以形容柏舟行進時波浪聲響互相呼應的情景,後來逐漸演變成稱呼有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的人。
《滈池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滈池君」,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滈以「豪」和「洪」兩個字體來表示,池以「沙」加「土」的形式表現,君的古代寫法兼有「君」和「君」兩種。
1. 他的品行高尚,才華出衆,被尊稱為滈池君。
2. 那位官員不僅有着出色的才能,還以其清廉正直而被譽為滈池君。
滈池君沒有特定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形容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詞彙組合,例如:滈水英才、滈雨之德、滈澤之人等。
與滈池君具有相似意義的詞彙有:賢達、英明、聖賢、卓越等。
與滈池君相反意義的詞彙有:濁君、草莽、龌龊、惡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