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良的輔弼;好的助手。《後漢書·梁商傳》:“ 商 自以戚屬居大位,每存謙柔,虛己進賢,辟 漢陽 巨覽 、 上黨 陳龜 為掾屬, 李固 、 周舉 為從事中郎,於是京師翕然,稱為良輔。”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十:“王業須良輔,建功俟英雄。” 清 宗稷辰 《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鈔>序》:“自來賢侯良輔,哲士端人,其由心德而發攄乎善政者,每見之于風詠。” 葉聖陶 《城中·搭班子》:“以彼往昔之經驗,必能勝任愉快,為先生良輔也。”
“良輔”是漢語詞彙,指賢良的輔佐者或得力的助手,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良輔”由“良”(優秀、良好)和“輔”(輔助、輔佐)組成,字面意為“優秀的輔助者”。其核心含義是賢能的輔弼之臣或可靠的助手,強調對主事者的有效支持。
當代使用中,“良輔”多保留古典色彩,常見于書面語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如:“張良堪稱劉邦的良輔。”日常口語中更傾向用“得力助手”等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演變,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原文。
良輔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其中,良(liáng)是古代漢字中的一個字,輔(fǔ)是另一個字。分别可以拆分為艮和木兩個部首。艮部表示山的形狀,木部則表示木材。
良輔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一章中,曾子問孔子:“有侈而無輔,有酒食而無酒食之德,現在不亦悲乎?”孔子用“不悅而不怒,不亦君子乎?”來回答曾子的問題。這裡的“輔”指的是朝廷官員。後來,良輔一詞漸漸成為輔助賢德的人的代名詞。
繁體字“良輔”中的“輔”字中間加了一個“車”字旁,形狀與“輔”相似,表達的意義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說文解字》中将“良”字寫作“両”,而“輔”字則寫作“俞”。這種寫法雖然不同于現代,但是字形的基本形态與現代漢字相似。
1. 他在困難時給予我很大的良輔,幫助我渡過了難關。
2. 良輔不僅在物質上幫助别人,也可以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
1. 良友:意為良好的朋友,指與人相處愉快,互相幫助、支持的夥伴。
良朋:指與人友好相處、關系融洽的朋友。
劣助:意為壞的輔佐,指對他人負面影響、起到負面作用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