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猿猴。 唐 韓愈 《南山詩》:“微瀾動水面,踴躍躁猱狖。” 唐 羅隱 《讒書·代韋徵君遜官疏》:“豈知宸造過聽,好爵下授,所謂飾猱狖以冠帶,饗爰居以酒食者也。”
“猱狖”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合成詞,由“猱”和“狖”兩個單字組成,常用于詩詞或典籍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猱(náo)
狖(yòu)
當代僅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偶見,日常生活中已基本不用。如需理解具體詩文,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其指代或隱喻。
《猱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猴子。如今,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經非常少被使用,較為常見的詞語是“猴子”。但在古代文獻中,仍可見到“猱狖”的使用。
漢字“猱狖”的拆分部首為犬(狗)和虍(豹)。根據字典的解釋,“犬”部表示該字的本義與“狗”有關,“虍”部用于指示該字與神秘或猛獸相關。
根據筆畫計算,漢字“猱狖”總共有10個筆畫。
《猱狖》一詞最早出現在《五行大義》一書中,是一本古代中國哲學著作。在漢字的進化中,這個詞逐漸不再常用,改為現代常見的“猴子”。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形态沒有改變,仍然寫作“猱狖”。
在古時候,根據不同的書法風格,“猱狖”一詞有多種寫法。如篆書寫法中,字形較為簡單,寫作“㠭”,隸書寫法中,字形稍有變化,寫作“狃”。
這些古代寫法雖然不再使用,但在文化傳承和研究上具有一定意義。
目前,《猱狖》一詞在日常生活中被較少使用。以下是一個例句可以幫助更好理解其含義:
那片熱帶雨林裡,綠油油的樹梢上時不時可以看到一隻頑皮的猱狖蹦跳着,為大家帶來歡樂。
一些相關的詞彙和組詞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