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鲛人所居之地。借指 廣東 。 清 陳維崧 《喜遷莺·石濂和尚自粵東來梁園為餘畫小像作天女散花圖詞以謝之》詞:“鮫國旌幢,鱟帆笳吹,萬疊雪傾銀濺。”
“鲛國”是一個具有文學與神話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鲛國”原指傳說中鲛人(神話中的海洋人形生物)的聚居地。古代文獻常以“鲛人”象征海洋神秘,如《搜神記》等典籍描述其“泣淚成珠”“善織鲛绡”等特征,而“鲛國”則延伸為這類生物的栖息國度。
清代文學中,“鲛國”被借喻為廣東省。例如清人陳維崧在《喜遷莺》中寫道:“鲛國旌幢,鲎帆笳吹”,此處結合廣東沿海的地理特點(如漁業、航海文化),以“鲛國”代指粵地,凸顯其與海洋的緊密聯繫。
中國南部沿海神話中,鲛人類似西方的“美人魚”,兼具人性與魚性。這類傳說常與漁民文化交織,反映古人對海洋的敬畏與想象。“鲛國”作為其栖居地,承載了神秘、富饒的意象,亦成為詩詞中的浪漫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清代詩詞集(如陳維崧《湖海樓詞》)或神話典籍(如《山海經》《述異記》)。
鲛國是一個古老的詞彙,之前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海洋中的一個神秘國度。它可以分解為“魚”和“國”兩個部分,字形中的魚部分屬于才,國部分屬于言,共有14畫。鲛國一詞的來源,有些學者認為是由于古代人們對于海洋的神秘和向往而産生的,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是虛構的象征。
在繁體中文中,鲛國的拼寫保持不變,仍然是「鲛國」。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鲛國一詞也有一些變體。在古代文獻中,鲛國常被寫作「蛟國」或者「魚國」。這兩種寫法都極大地突出了鲛國的特點,即居住着神秘的魚類或者龍形生物。
以下是一些與鲛國相關的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