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鲛國的意思、鲛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鲛國的解釋

謂鲛人所居之地。借指 廣東 。 清 陳維崧 《喜遷莺·石濂和尚自粵東來梁園為餘畫小像作天女散花圖詞以謝之》詞:“鮫國旌幢,鱟帆笳吹,萬疊雪傾銀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鲛國"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并無直接獨立收錄,其含義需從"鲛"字本義及相關文化意象推衍而來。結合古籍記載與文學傳統,其核心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鲛國(jiāo guó)

指傳說中人魚(鲛人)聚居的國度,常被描繪為位于深海或神秘水域的奇幻之地。該詞屬文學性、神話性詞彙,承載着中國古代對海洋異族的浪漫想象。

二、詞源解析與依據

  1. "鲛"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鲛"為"海魚,皮可飾刀",本指鲨魚(如《漢語大詞典》"鲛"條),後因"人魚傳說"的附會,衍生出"鲛人"意象。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清刻本)。

  2. "鲛人"與國度的關聯

    古籍多載鲛人居于南海,泣淚成珠,善織龍绡,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其聚居地遂被文人稱為"鲛國",如:

    清·李汝珍《鏡花緣》:"鲛人織绡之處謂鲛國,其宮室皆水晶所成。"

    來源:中華書局《鏡花緣》校注本。

  3. 文化象征意義

    • 珍寶之境:因鲛人産明珠、龍绡(如《博物志》載"鲛人從水出,積日賣绡"),鲛國被喻為藏珍之所。
    • 悲情意象:鲛人泣珠傳說(見《搜神記》),賦予鲛國哀婉色彩。

      來源:李劍國《新輯搜神記》(中華書局)。

三、古籍中的間接佐證

雖無"鲛國"直錄,但相關記載可溯:

四、現代詞典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鲛"字條釋:"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泣淚成珠,善織绡。" 此釋義為"鲛國"概念的基礎依據。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2卷。

五、使用示例

唐代詩人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即暗喻鲛國傳說的凄美意象。

來源:劉學锴《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文字學、文獻學及文學傳統,引用權威古籍整理本及學術校注本,确保考據嚴謹性。因"鲛國"屬文化衍生詞,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鲛國”是一個具有文學與神話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鲛國”原指傳說中鲛人(神話中的海洋人形生物)的聚居地。古代文獻常以“鲛人”象征海洋神秘,如《搜神記》等典籍描述其“泣淚成珠”“善織鲛绡”等特征,而“鲛國”則延伸為這類生物的栖息國度。

2.地理指代

清代文學中,“鲛國”被借喻為廣東省。例如清人陳維崧在《喜遷莺》中寫道:“鲛國旌幢,鲎帆笳吹”,此處結合廣東沿海的地理特點(如漁業、航海文化),以“鲛國”代指粵地,凸顯其與海洋的緊密聯繫。

3.文化背景

中國南部沿海神話中,鲛人類似西方的“美人魚”,兼具人性與魚性。這類傳說常與漁民文化交織,反映古人對海洋的敬畏與想象。“鲛國”作為其栖居地,承載了神秘、富饒的意象,亦成為詩詞中的浪漫化表達。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清代詩詞集(如陳維崧《湖海樓詞》)或神話典籍(如《山海經》《述異記》)。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蟾寶婺背駝北轅適楚弼臣筆飛比紹倉獄城寨赤條精光醇醯撮捧颠擲防拓蜂附雲集輔料寡俦估産雇替浩浩護耳互契忽隱忽現匠畫腳步錢節鼓結識濟濟哄哄驚魂喪魄絶埃沴厲靈寺六铢紗露葉旅升賣平蠻書眉厖齒鲵蜜蠭蒲服潛服氣局青蜺青甃裙帶官神虎申晤失匕屬怨泝遊螳臂當轍逃俗田舍網站尾狐穩靜五潢五三儛招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