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榜的意思、两榜的详细解释
两榜的解释
甲榜和乙榜的合称。亦指进士。 唐 黄滔 《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 元 欧阳玄 《试院倡和》诗之一:“两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联事旧同年。”《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宗学寖多,颇有致身两榜、起家翰林者。”《恨海》第一回:“内中单表一个人姓 陈 ,名 棨 ,表字 戟临 , 广东 南海 人,两榜出身。”《老残游记》第七回:“他们少爷叫 柳凤仪 ,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甲榜乙榜》。
词语分解
- 两的解释 两 (兩) ǎ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
- 榜的解释 榜 ǎ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榜帖(官府的公告)。红榜。张榜。光荣榜。榜文。发榜。榜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 榜 à 摇船的
网络扩展解释
“两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术语,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两榜”指科举考试中两类榜单的合称,主要用于区分不同层级的考试结果或考生身份。根据历史阶段不同,其具体指向可分为两类:
- 唐代至元代:指进士科考试中的甲榜(甲科)与乙榜(乙科),即进士分两榜公布(如唐朝分甲、乙两科,元朝分蒙古人/色目人的右榜与汉人/南人的左榜)。
- 明清时期:指乡试(举人试)的乙榜与会试(进士试)的甲榜,合称“两榜”。通过乡试中举称“乙榜”,再通过会试中进士称“甲榜”,合称“两榜进士”。
二、历史演变
- 唐代起源
进士会试分甲、乙两科,甲科录取标准更高,中榜者更受重视,形成“两榜”的初步概念。
- 元代分榜
因民族差异,科举分“左榜”(汉人、南人)与“右榜”(蒙古人、色目人),两榜分别张榜公布。
- 明清定型
- 乙榜:乡试中举的榜单(举人)。
- 甲榜:会试中进士的榜单。
通过两榜者称“两榜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三、延伸含义
“两榜”不仅指考试结果,还衍生出以下文化意义:
- 人才象征:形容学识渊博、科举成功者(如“两榜出身”)。
- 社会地位:中两榜者可直接授官,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核心成员。
四、相关概念辨析
- 甲榜 vs 乙榜:甲榜为进士榜,乙榜为举人榜(明清);唐代甲、乙榜则同为进士科的不同等级。
- 两榜进士:特指通过乡试与会试的考生,区别于仅中举人或进士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科举制度细节,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两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两榜》是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榜单,分别为
1.乡试榜:也称为府试榜,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考试合格者将进入下一阶段的会试;
2.会试榜: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阶段,考试通过者将获得进入殿试的资格。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两榜》的拆分部首为“木”和“半”,分别为左右结构的汉字。
1.木(mù):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意义;部首笔画数为4;
2.半(bàn):表示与一半相关的意义;部首笔画数为5。
来源:
《两榜》来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从唐代开始,发展至清代,是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繁体:
將"兩榜"转换为繁体字的写法为「兩榜」。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的《两榜》可能写作「兩榜」。
例句:
1.他在《两榜》中都名列前茅,前途不可限量。
2.这次考试她没能进入《两榜》。
3.他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在会试上也榜上有名。
组词:
1. 会试榜
2. 乡试榜
3. 殿试榜
近义词:
1. 科举榜
2. 选才榜
反义词:
1. 不中榜
2. 落榜
3. 失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