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與禫,均古祭禮名。練為小祥之祭,禫為除服之祭。古禮禫祭之月有二說: 漢 鄭玄 以二十五月為大祥,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八月而作樂。 三國 魏 王肅 以二十五月為大祥,其月為禫,二十六月而作樂。見《儀禮·士虞禮》、《禮記·檀弓上》“ 孟獻子 禫” 孔穎達 疏。亦用作喪家祭禮的統稱。《北史·王肅傳》:“又詔曰:‘ 肅 丁荼虣世,志等 伍胥 ,窮踰再期,蔬緼不改。有司依禮喻之,為裁練禫之制。’”《隋書·高祖紀下》:“儒者徒拟三年之喪,立練禫之節,可謂苟存其變,而失其本,欲漸於奪,乃薄於喪。”
“練禫”是中國古代喪禮中兩種祭祀儀式的合稱,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練”指小祥之祭(喪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祀),而“禫”指除服之祭(喪期滿後脫去喪服的祭祀)。兩者合稱“練禫”,多用于統稱與喪禮相關的祭儀。
時間争議
古代對禫祭的時間有不同解釋:
儀式用途
詞語演變
現代語境中,“練禫”已不具實際禮儀功能,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禮制或文獻考據,例如《儀禮·士虞禮》《禮記·檀弓上》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練禫”反映了古代喪禮的階段性特征,其時間差異體現了不同學派對禮制的解讀分歧,現多作為曆史文化術語出現。
《練禫》指的是通過刻苦訓練和修煉,使自己不斷淨化心靈,提升自身修養的意思。這種修煉旨在培養人的品德素質,并且使人更加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練禫這個字由4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糸、心、示和自。拼音為liàn dān。筆畫數為16畫。
練禫這個詞的來源與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有關。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修煉來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升華。禫為香火祭祀的一種形式,而練則表示刻苦修煉。練禫合在一起,象征着融合了宗教儀式和精神修煉的綜合概念。在繁體字中,練禫的書寫形式為練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練禫的古代寫法為纟忄世自。
1. 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冥想,要練禫以達到内心的甯靜。
2. 她通過不斷學習和修煉,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練禫目标。
可以根據練禫這個詞構造一些相關的組詞,比如:練習、修煉、勤奮等。
與練禫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修行、修養、修身等。
與練禫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懶散、放縱、堕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