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浪籍 ”。狼藉,散亂不整。 宋 陸遊 《春感》詩:“叉魚浪藉 漾水 濁,獵虎蹴蹋 南山 空。”《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更餘兀守岑寂,何來俏臉添悲慽!添悲慽,向時淹潤,這番浪籍。”
關于“浪藉”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浪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àng jiè”,意為“散亂不整”,常與“狼藉”通用。其異體寫法為“浪籍”(làng jí),兩者含義相同。
出處與用法
現代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古語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但在描述物品散亂、場景無序時仍可引用,例如“杯盤浪藉”可形容宴席後的雜亂景象。
“浪藉”與“浪籍”為同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散亂”或“淩亂”之意。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及古典文學作品。
詞義:浪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波浪翻騰的樣子。形象地描述了大海或湖泊中波浪翻滾的場景。此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
浪:部首為水,總筆畫數為10。
藉:部首為艸,總筆畫數為15。
“浪藉”一詞的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南朝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描述了蘭亭宴會時的景象:“上通天文,下造地理,辯稱物類,備有古籍,曉暢人物,演說曆害,此所由浩如煙海,經曠達久矣”。其中的“浩如煙海”一詞,即基于“浪藉”來形容參加宴會的人數衆多,如波浪翻滾般異常浩大。
在繁體字中,“浪藉”分别為“浪蹻”。
漢字的寫法隨着曆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寫法會有些不同。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的記載,“浪藉”在古時以實物表意,寫作“浪”為水波的意思,形狀像波浪,而“藉”則指的是草鋪在地上的樣子。這兩個字一起,形容波浪翻滾的場景,引申為波濤洶湧。
1. 美麗的海灣中,海浪沖上沙灘,形成了一幅壯觀的浪藉景象。
2. 風暴過後,大海變得平靜了,不再有浩大的浪藉。
組詞:海浪、波浪、洶湧、沖擊、奔湧等。
近義詞:波濤、波瀾、巨浪。
反義詞:平靜、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