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牒的意思、條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牒的解釋

(1).通令;通告。《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今宮女曠積,而黃門復走州郡,條牒民女,有錢則舍,無錢則取,怨呼道路,母子死訣。”

(2).條例;文書。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拜伏揖讓之節,升降盤旋之容,使足叙事,無令小碎,條牒各别,令易案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桓宣武 與 郗超 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條牒”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與曆史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條”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小枝也”,後引申出分項列舉、逐項陳述的文書形式(參考《漢語大詞典》);“牒”原指古代書寫用的竹片或木片,《漢書·路溫舒傳》注“小簡曰牒”,後特指官府文書或憑證(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二字組合後,形成“分項陳述的文書”這一核心語義。

二、文獻用例解析

  1. 分項記錄的功能性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載“條牒所以列事”,指以條目形式記錄事務的文書,具有分類明晰的特點,常見于古代戶籍、賦稅等行政文書中(參考中華書局《文史通義校注》)。

  2. 官方憑證屬性

    《宋史·職官志》提及地方官員需憑“條牒”辦理物資調撥,此處特指加蓋官印的證明文件,具有法定效力(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史職官志補正》)。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文書制度、法制史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其語義可概括為:古代官府使用的分項陳述、具備行政效力的文書或憑證。

網絡擴展解釋

“條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通令或通告
    指古代官方發布的正式指令或公告,具有行政效力。例如《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中提到“條牒民女”,即官府通過文書征選民女,體現其作為政令載體的功能。

  2. 條例或文書
    廣義上可指成文的規章、條例或正式文件。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提及“條牒各别,令易案用”,說明其作為分類文書的用途。

二、使用場景

三、詞源與結構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法律或古典文獻時仍可能遇到。近義詞如“公文”“通告”更常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抱樸子》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麟便好長鬟讒喙城雉重逢躊躇滿志竄改粗暴麤浮待茶道在人為帝唐幡花馮垣佛天富麗堂皇剛斷根塵貴價固壘好好交烘焰荒阙忽杪火宿賤流僭肆教擾嘉異今時濬導課金磕睡蟲空策口話匡益樂不可極廉升流愒魔家虐暴品詣潛服前景傾國傾城情冤勸哄權教祛邪深虛輸財隨喜鐵衣郎惕慄脡祭通風機同呼吸忘形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