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令;通告。《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今宮女曠積,而黃門復走州郡,條牒民女,有錢則舍,無錢則取,怨呼道路,母子死訣。”
(2).條例;文書。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拜伏揖讓之節,升降盤旋之容,使足叙事,無令小碎,條牒各别,令易案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桓宣武 與 郗超 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
“條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通令或通告
指古代官方發布的正式指令或公告,具有行政效力。例如《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中提到“條牒民女”,即官府通過文書征選民女,體現其作為政令載體的功能。
條例或文書
廣義上可指成文的規章、條例或正式文件。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提及“條牒各别,令易案用”,說明其作為分類文書的用途。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法律或古典文獻時仍可能遇到。近義詞如“公文”“通告”更常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抱樸子》等文獻原文。
《條牒》是一個成語,由“條”和“牒”兩個字組成。下面将逐一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條牒》意指用條文和文書來作為通知、指示或命令的手段,多用于公文、書信的稱呼。也可以用來形容以嚴厲的态度發出的警告或通告。
《條牒》的拆分部首是“蔔”和“牛”。其中,“蔔”是代表蔔筮的卦象,表示未來的預知;“牛”是一個動物的象形,表示力量和堅定。《條牒》的拼音是“tiao2 ***2”,由15畫組成。
《條牒》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王制》一書中。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條牒》這個詞在古代寫作“條牒”。
例句1:“他收到了一封紅頭文件,是上級單位的《條牒》,要求盡快完成任務。”
例句2:“這則警告是一份嚴厲的《條牒》,告誡違規者立即停止違法行為。”
組詞:紅頭文件、公文、書信
近義詞:通告、命令、通知
反義詞:勉勵、寬容、鼓勵
通過以上解釋,我們對《條牒》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有了清晰的了解。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