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通八達。形容交通暢達無阻。《史記·郦生陸賈列傳》:“夫 陳留 ,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四面中央,凡五達也。” 明 何景明 《七述》:“神都天府之國,四通五達之關。”
四通五達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交通極其便利,道路可通往四面八方,毫無阻隔。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字面含義
“四通”指道路通向四方,“五達”泛指多方向通達(“五”為虛指,表多數)。合指道路縱橫交錯,可通往各個方向,強調交通網絡的發達與便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23頁。
引申義
比喻事物聯繫廣泛,暢通無阻,如信息傳播、商業流通等抽象層面的通達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285頁。
古典用例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載:“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 描述陳留(今河南開封)為交通樞紐。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1452頁。
現代用例
如:“長三角高鐵網絡四通五達,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21頁。
成語 | 側重點 | 差異 |
---|---|---|
四通五達 | 道路多向交織 | 強調“網狀通達” |
四通八達 | 覆蓋方向更廣(虛指) | 更常用,程度略強 |
暢通無阻 | 無阻礙狀态 | 不強調道路結構 |
指出其源于戰國地理描述,後固化形容交通樞紐。
來源:語文出版社,2002年,第987頁。
釋義:“謂四方之道交錯,通行無滞。”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21頁。
該成語承載中國古代對交通樞紐重要性的認知,如都城(如長安、洛陽)、商貿中心(如絲綢之路節點)均需滿足“四通五達”的條件,體現地理優勢與戰略價值。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34頁。
以上解析綜合權威詞典及文史資料,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文化深度。
“四通五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該成語強調交通網絡的發達與無阻,既有曆史淵源,也適用于現代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史記》或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
昂仰岸然保衛延安犇走并發症插圈弄套赤子怆恤船員從祖母翠的得其所掉向霏霜汾沮奮讨官壽管絃鬼主駭鹿顸實橫腰鴻都客撝叱薦椎靜逸謹樸擊築悲歌蹶角爵祿廓恢掠鬧鱗翅目利錢離阻俛啄抹腹鬧玄虛盼念碰勁魄心黔江骞衣情投契合诎纓插衽壤地善始善終生員實受石子兒收益衰摧説明文說夷素晖訴人天光雲影為意霞觞諧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