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练禫的意思、练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练禫的解释

练与禫,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禫为除服之祭。古礼禫祭之月有二说: 汉 郑玄 以二十五月为大祥,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八月而作乐。 三国 魏 王肃 以二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禫,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 孟献子 禫” 孔颖达 疏。亦用作丧家祭礼的统称。《北史·王肃传》:“又詔曰:‘ 肃 丁荼虣世,志等 伍胥 ,穷踰再期,蔬緼不改。有司依礼喻之,为裁练禫之制。’”《隋书·高祖纪下》:“儒者徒拟三年之丧,立练禫之节,可谓苟存其变,而失其本,欲渐於夺,乃薄於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练禫"是汉语中与古代丧礼相关的复合词,由"练"和"禫"两个仪式组成,特指丧期中的两个重要祭祀节点。以下从词义、字形、典制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词义溯源 "练"即"小祥祭",为父母去世一周年时举行的祭祀。《礼记·间传》载"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表明周代已用白练素服替代初丧麻衣,故称"练祭"。"禫"指除服祭,即丧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祭祀,《仪礼·士虞礼》注"中月而禫,二十七月也",说明禫祭在第二十七个月举行,自此解除丧服。

二、字形演变 "练"为形声字,篆书作「練」,从糸柬声,《说文解字》释为"湅缯也",本义指煮丝脱胶工艺,引申为丧服材质代称;"禫"从示覃声,甲骨文「示」部象征祭祀台,《尔雅·释天》注"覃,长也",二字组合突显延续性祭祀特征。

三、典制流变 汉代郑玄注《礼记》提出"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的礼制,形成"练—祥—禫"三阶段仪轨体系。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魏晋时期曾缩为二十五月终丧,至宋代朱熹《家礼》复归古制。明代《大明集礼》则规定"庶人三月而葬,服止二十七月",显示礼制简化趋势。

(注:参考资料均引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通典》浙江书局刻本等传世文献,因古籍原典无网络公开链接,故不标注网址。)

网络扩展解释

“练禫”是中国古代丧礼中两种祭祀仪式的合称,具体含义如下:

  1. 词义解析
    “练”指小祥之祭(丧后一周年举行的祭祀),而“禫”指除服之祭(丧期满后脱去丧服的祭祀)。两者合称“练禫”,多用于统称与丧礼相关的祭仪。

  2. 时间争议
    古代对禫祭的时间有不同解释:

    • 郑玄(汉代):主张“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二十八月恢复作乐”;
    • 王肃(三国魏):认为“二十五月既是大祥,同月行禫祭,二十六月即可作乐”。
  3. 仪式用途

    • “练”:通过祭祀象征对逝者的追思逐渐淡化,丧服由粗麻改为熟麻;
    • “禫”:标志丧期结束,恢复正常生活,可脱丧服、参与宴乐。
  4. 词语演变
    现代语境中,“练禫”已不具实际礼仪功能,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制或文献考据,例如《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练禫”反映了古代丧礼的阶段性特征,其时间差异体现了不同学派对礼制的解读分歧,现多作为历史文化术语出现。

别人正在浏览...

八枋崩殂便壶残角察捕昌期怅怏雌劣担惊忍怕搭腰地道兜捕豆萁阇婆婆达飞觞走斝风铲鞲绳衮球毫末闳言崇议混潡镬子枷杻极口旌钺劲锐居平刊剥苛娆空雷夸异魁博躐径厉厉柳桮旄骑面床平房魄力浅鄙千变万化硗狭秋场驱弹日课荣典濡笔稍秣声灵牲糈十浆五馈失羣双阙淑孝逃走添增咼斜完集闱阈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