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發文身的意思、披發文身的詳細解釋
披發文身的解釋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詞語分解
- 披發的解釋 ∶頭發披散披發當風 ∶散開的頭發長長的披發詳細解釋.披散頭發。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道中相逢多至數千人,或披髮徒跣,斬斫門關,逾牆入屋,或乘騎奔馳。”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見
- 文身的解釋 在人的皮膚上刺繪出有顔色的花紋或圖形斷發文身詳細解釋.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孔穎達 疏:“ 越 俗斷髮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
網絡擴展解釋
“披發文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ī fà wén shēn,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釋義
- 釋義:指古代吳越地區及某些南方民族的習俗,表現為頭發披散、身上刺刻花紋。
- 文化背景: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邊遠地區民族的生活風貌,可能與圖騰崇拜、身份标識或避邪祈福有關。
2.出處與文獻引用
- 原始出處:最早見于《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後世引用:
例如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寫道:“禹入裸國,披發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被發文身(同源表述)。
- 反義詞:眉清目秀(形容外貌整潔,與“披發文身”的原始形象形成對比)。
4.用法與語境
- 描述對象: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民族或特定群體的外貌特征。
- 現代引申:可比喻未開化的狀态,或強調與中原文化的差異。
5.補充說明
- 字形差異:古文獻中“被發”與“披發”通用,均指頭發未經束發、自然披散的狀态。
- 網絡解釋:部分資料将其定義為“吳越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發文身
披發文身是一個固定搭配詞組,意思是指身上或者頭發上戴有裝飾品,刻有花紋或者文字的痕迹。這種裝飾方式多用來展示個人的風格和個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拆分:衤、皮,筆畫:8)
發(拆分:口、弓,筆畫:5)
文(拆分:文、彡,筆畫:4)
身(拆分:身,筆畫:7)
來源:
“披”意為穿在身上,戴在頭發上的裝飾物。
“發”意為頭發,指戴在頭發上的裝飾物。
“文”意為刻,指刻在身上或者頭發上的圖案或文字。
“身”意為身體,表示裝飾物是戴在身體或者頭發上。
繁體:
披髮文身(pī fà wén shēn)
古時候漢字寫法:
披:皮旁衤字頭,後來改為現在的衣字頭。
發:和現在寫法無區别。
文:和現在寫法無區别。
身:和現在寫法無區别。
例句:
他披發文身,顯得非常個性獨特。
她喜歡披發文身,以展示她的藝術天賦。
組詞:
披肩、披風、披薩
發型、發膏、發髻
文言文、文明、文化
身材、身心、身份
近義詞:
穿戴文身、裝飾文身、佩戴文身
反義詞:
素面、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