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鳌的意思、连鳌的详细解释
连鳌的解释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珪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词语分解
- 连的解释 连 (連) á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噄 )牍。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
- 鳌的解释 鳌 (螯) á 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连鳌”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意象源于巨鳌相连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引申出多重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本义:巨鳌相连
- 指传说中背负仙山(如岱舆、员峤等)的巨鳌相互连接的情景。此意象源自上古神话,尤以《列子·汤问》中“龙伯国大人一钓而连六鳌”的典故最为著名。巨人钓起六只巨鳌,导致两座仙山沉没,此故事奠定了“连鳌”宏伟、超凡的基调。
-
引申义:功勋卓著,特指科举高中
- 因鳌头象征科举殿试第一名(状元),故“连鳌”常比喻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高中状元或接连及第,成就非凡。如唐代黄滔在《辄吟七言四韵攀寄翁文尧拾遗》诗中用“连鳌”赞誉对方才学超群,有望在科举中独占鳌头。《全唐诗话》中亦有“世谓登瀛洲者三人,连鳌者六人”之说,将“连鳌”与“登瀛洲”(喻指进入翰林院)并列为极高的荣耀。
-
引申义:笔力雄健,书法遒劲
- 在书法评论中,“连鳌”被用来形容笔力千钧,字势如巨鳌相连般雄强有力、气势磅礴。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颜真卿的书法“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虽未直接用“连鳌”一词,但后世常以此类雄强意象比拟颜体,而“连鳌”正是此类评价的浓缩表达。清代书论中更明确将“连鳌”作为形容笔力沉厚、结构稳固的书法术语。
-
引申义:宏大壮观的景象
- 泛指巨大、连绵、气势恢宏的事物或景象。如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中描绘“钩陈摧徼道,枪櫐失储胥。文物陪巡守,亲贤病拮据”,虽未直接出现“连鳌”,但其描绘的宏大场景与“连鳌”所蕴含的磅礴气势相通。后世文人常借用“连鳌”意象来渲染场面的浩大。
现代使用:
“连鳌”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对古典文献的解读、书法评论或引用相关典故的文学创作中。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巨鳌相连”的神话意象,象征着力量、宏伟、卓越成就和非凡气魄。
参考来源:
- 《列子·汤问》(记载“龙伯钓鳌”典故)
- 《全唐诗话》(记载科举“连鳌”典故)
- 米芾《海岳名言》(代表古代书法评论中对雄强笔力的推崇)
-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体现宏大景象描写)
- 《汉语大词典》(对“连鳌”词条有权威释义)
- 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如清代书论中明确使用“连鳌”形容书法)
网络扩展解释
“连鳌”是一个源自神话典故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神话典故来源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漂浮于海,天帝命15只巨鳌分三批轮流背负,使山稳固。后龙伯国巨人一钓连得六鳌,导致两座仙山漂流沉没。因此“连鳌”最初指善钓的象征,后引申为形容人才能卓越、可成大事。
二、引申含义
- 岿然屹立
因巨鳌背负仙山使其稳固的意象,衍生出“稳固不动、巍然屹立”的形容。
- 超凡能力
在成语“连鳌跨鲸”中,与“跨鲸”组合使用,比喻胆识与能力超越常人。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典故引用。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连鳌跨鲸”的用法,可参考《列子》原文或权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巴黎子陈对充博春减撮录大动脉打印雕涸东壁鹅群帖耳聪目明坊贾放教封地风丝复会感旧高师高祖冠公道合理宫监海味函装好行环旋欢虞街芜看护空饭夔襄连旗燎坛礼章笼袖鸾氛卤鹻蜜父目録南普陀寺能言鸟篇牍起蹶轻鹢琼户圈点取戾三白草申析私巡弹花特奏剃光头酴酥罔已诬誷鲜楚闲聊谐柔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