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省過失。《舊唐書·太宗紀下》:“﹝ 貞觀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 泰山 ,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減膳。”《宋史·蘇轼傳》:“﹝ 神宗 ﹞手紮移 軾 汝州 ,有曰:‘ 蘇軾 黜居思咎,閲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仕宦譴歸服飾》:“比來聞朝士得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雖曰貶損思咎之意,恐未妥。”
“思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思咎”指因自身過失或錯誤而進行深刻反省、自責的行為,強調對過錯的反思和愧疚之情。該詞由“思”(思考、反思)和“咎”(過失、罪責)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思考過錯”()。
“思咎”強調通過内省修正行為,具有道德自律的意味。其核心在于主動承擔責任而非推诿,常見于描述曆史人物或嚴肅語境下的自我檢讨。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宋史》等文獻來源。
思咎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心(心字旁)和口,總共有8個筆畫。它由“思”和“咎”兩個字組成。
思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易》中。其中的一句話:“唯之者,菲薄之也。故君子之責莫大于易心而已矣。”其中,“易心而已”一句中的“易心”就是指思咎。
思咎的繁體字為「思咎」,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思咎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不同朝代的寫法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在基本結構上保持了心字旁和口字旁的組合。
1. 對于自己的錯誤,他沒有及時思咎,反而繼續重複着同樣的錯誤。
2. 她深感思咎,決定盡全力彌補過去的過錯。
思咎在構詞上比較特殊,沒有太多的組詞。但可以與一些形容詞、名詞等搭配使用,如思咎自責、思咎未終。
近義詞包括自責、自我埋怨等。
反義詞包括寬恕、釋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