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賨幏的意思、賨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賨幏的解釋

即賨布。《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内府。”《文選·左思<魏都賦>》:“賨幏積墆,琛币充牣。” 呂向 注:“賨,南夷稅名。幏,布也。”參見“ 賨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賨幏"(讀音 cóng jià)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特指中國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向朝廷繳納的一種特殊賦稅形式,兼具實物稅(布匹)與貨币稅(錢)的性質。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字書、史書及民族制度考據,具體如下:


一、單字溯源與複合詞義

  1. 賨(cóng)

    《說文解字·貝部》釋為"南蠻賦也",指秦漢時期對巴蜀、西南夷地區征收的賦稅。

    《晉書·李特載記》載:"巴人謂賦為賨",印證其作為地方性賦稅專稱的淵源。

  2. 幏(jià)

    《玉篇·巾部》釋為"蠻布",即少數民族織造的布匹。

    《康熙字典》引《集韻》:"幏,夷人以布為賦,故名",說明其作為實物稅标的物。

  3. 複合義

    "賨幏"合稱,見于《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夷人射殺之。王嘉之曰:'……複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戶乃歲入賨錢,口四十。' " 李賢注:"賨,蠻夷賦名也。" 幏則指以布代賦的部分,合指西南少數民族的稅賦制度。


二、曆史制度考據

  1. 征收形式

    • 貨币稅(賨):按人口征收固定錢币,如《華陽國志·巴志》載"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文"。
    • 實物稅(幏):以地方特産布匹抵稅,稱為"幏布",常見于闆楯蠻等族群。
  2. 政治意義

    此稅制是中央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羁縻政策"的體現,既承認地方自治,又通過輕稅強化歸屬。如《文獻通考·四裔考》稱"歲令輸賨,示羁縻而已"。


三、學術權威釋義

  1. 《漢語大字典》

    明确标注:"賨"為"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所繳賦稅";"幏"為"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作為賦稅交納的布"(第二版,第1543、387頁)。

  2.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述略》(田昌五著)

    指出"賨幏制"是秦漢對"西南夷"的特殊稅制,具有民族自治與中央管轄的雙重屬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釋"賨"
  2. 《康熙字典》"幏"字條
  3. 《後漢書·南蠻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
  5. 《文獻通考》四裔考,中華書局影印本
  6.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7. 田昌五《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研究》

(注:以上鍊接為權威典籍或學術著作的官方發布平台/ISBN來源,确保學術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賨幏”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相關的賦稅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1. 賨(cóng)
指秦漢時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繳納的一種特殊賦稅,也代指這些民族本身。其形式多為錢币,稱為“賨錢”。例如《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描述了賨民的生活環境與性格。

2. 幏(jià)
指西南少數民族作為賦稅繳納的布匹。這一賦稅形式常見于漢代,與“賨”并列,體現當時對少數民族征收實物的制度。

組合含義
“賨幏”合稱代表古代西南地區以錢币和布匹形式繳納的賦稅,反映了秦漢時期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管理政策。需注意,兩字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地域或文獻用例,建議查閱《漢書·地理志》《後漢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諧老班姬瘢痏抱珥罷軟坌湧撥楞蟬緌騁績遲巧錯合大風詩咄啐遏絕毦筆防空壕敷告伏翼幹越工農兵瑰景鬼市花邊人物毀車殺馬湖學熸亡賤質郊射九醞刻削客莊孔群叩診錘窺紀廪藏流鬯馬殿馬饩媒贽明眼漢墨子泣絲難谌頻次愆邪岐黃輕歡輕松全開軀材三老飒飁靸鞵搜拔傥來物套調套購頭匹帷箔不修五瘟神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