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賨幏的意思、賨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賨幏的解釋

即賨布。《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内府。”《文選·左思<魏都賦>》:“賨幏積墆,琛币充牣。” 呂向 注:“賨,南夷稅名。幏,布也。”參見“ 賨布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賨幏”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相關的賦稅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1. 賨(cóng)
指秦漢時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繳納的一種特殊賦稅,也代指這些民族本身。其形式多為錢币,稱為“賨錢”。例如《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描述了賨民的生活環境與性格。

2. 幏(jià)
指西南少數民族作為賦稅繳納的布匹。這一賦稅形式常見于漢代,與“賨”并列,體現當時對少數民族征收實物的制度。

組合含義
“賨幏”合稱代表古代西南地區以錢币和布匹形式繳納的賦稅,反映了秦漢時期對少數民族的經濟管理政策。需注意,兩字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地域或文獻用例,建議查閱《漢書·地理志》《後漢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賨幏》的意思

《賨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食物停滞在胃中,難以消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賨幏》的部首是貝,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賨幏》是古代漢語詞彙,源自《康熙字典》。其中的“賨”原本意為“延緩”,後來引申為“停滞”。而“幏”的本義是“翻動飯菜”,形容食物在胃中難以消化。因此,将兩個字合并成《賨幏》指的是食物停滞不前,胃中無法順利進行消化。

繁體字

《賨幏》的繁體字為「賨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貝字旁的「士」寫得較小,類似于「彐」後的「匕」,而四角的「言」寫得較為扁平,整體形狀略有變化。

例句

1. 他進食過多,導緻胃裡的食物出現了賨幏現象。

2. 長期飲食不規律容易引發胃部賨幏。

組詞

- 賨塞: 指食物停滞不動,堆積在胃裡。

- 賨飽: 指因食物無法進行正常消化而感覺飽脹。

- 賨腐: 指食物在胃内腐爛産生異味。

近義詞

- 難消化: 指食物被胃部難以消化。

- 胃口不好: 指食欲降低,食物吃得少。

反義詞

- 順利消化: 指食物在胃中能夠正常消化、吸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