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向不事生産者征收的稅粟。《周禮·地官·旅師》:“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 鄭玄 注:“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 孫诒讓 正義:“惰民亦得謂之閒民,故罰粟亦稱閒粟。”
“閑粟”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稅收制度相關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古代官府向無固定職業的閑散人員征收的稅粟,屬于懲罰性稅收政策,旨在督促民衆參與生産活動。其繁體寫法為「閒粟」,現代簡化為「閑粟」,讀音為xián sù。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旅師》:「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東漢鄭玄注釋為:「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清代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補充解釋:「惰民亦得謂之閒民,故罰粟亦稱閒粟」。
三、曆史背景 作為周代「九賦」體系中的特殊稅種,主要針對三類人群征收: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周禮》原典及曆代注疏,現代漢語詞典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閑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談論無關緊要的事情,與主題無關的言談。
《閑粟》的拆分部首是「門」和「米」,筆畫數分别是6畫和8畫。
《閑粟》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湯顯祖所著的《牡丹亭》劇本,其中有一段對白是:“土壤近門閑粟紀,人間無事是何年。”這句話意思是指通過種植禾谷作物來記錄時間的過去,暗指閑雜無用的事情。
《閒粟》是閑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閑粟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閑粟」。
他們在會議上隻是閑粟而已,沒有提到任何關鍵的議題。
閑言閑語、閑話、窮途末路、言歸于好
閑談、廢話、閑言碎語
正題、中肯、主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