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y tribute] 交納貢品
(1).古代諸侯向天子貢獻財物土産。《史記·齊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納貢於 周 ,如 成 康 之時。”《晉書·潘嶽傳》:“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奏言‘ 山東 吏治廢弛,借納貢名,貪婪無厭。’” 韓北屏 《非洲夜會·酋長的故事》:“ 鄧克拉土邦 時時蹂6*躏森林地帶的其他土邦,要它們輸誠納貢。”
(2). 明 代科舉制度準許人捐納錢財入國子監,由生員捐納者稱納貢,而由普通民人捐納者稱例監。 清 代有例貢,性質相近。《明史·選舉志一》:“生員曰貢監……同一貢監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娘》:“ 東海 李蘭臺 見而器之,收諸幕中,資以膏火,為之納貢,使應 順天 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納貢漢語 快速查詢。
納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附屬國、藩屬或臣民向宗主國、君王進獻物品的行為,本質上是臣服關系和經濟義務的體現。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曆史制度角度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合并釋義:指下級主動向尊長或中央政權繳納財物,以示歸順與服從 。
權威詞典定義
關鍵點:強調“制度性”與“等級性”,非平等交換 。
先秦“九貢”制度
周代将納貢納入禮制體系,《周禮·天官》記載“九貢”涵蓋牲畜、絲帛、器物等,按諸侯封地規模定期定量進獻,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 。
藩屬體系的象征
如漢代匈奴稱臣後“歲貢牛馬”,唐代新羅貢金銀工藝品,明清時期琉球、越南定期朝貢。納貢行為本身即政治臣服的儀式化表達 。
與“賦稅”的區别
文學中的隱喻
如《詩經》“淮夷來貢”歌頌周王室威儀,《三國演義》中“南蠻納貢”暗示中央權威。現代漢語中偶用于調侃式“上繳”(如“向老婆納貢工資”),但需注意語境 。
成語關聯
“稱臣納貢”:直接描述臣服關系,如《史記》載“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注:部分古籍無直接線上鍊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供學術查證;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中華書局官網檢索相關内容。)
“納貢”是一個多義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背景:
政治制度層面的納貢
指古代諸侯、藩屬國或臣民向中央政權(如周天子、皇帝)進獻貢品,以示臣服與忠誠。該制度起源于周朝,諸侯需定期向周王室納貢()。例如《史記》記載“納貢于周,如成康之時”,體現了早期中央與地方的從屬關系()。這一制度延續至清代,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手段()。
科舉制度中的“納貢”
明代允許生員通過捐納錢財或米粟進入國子監,稱為“納貢”;無生員身份的平民捐納則稱“例監”。清代類似制度稱為“例貢”()。據《明史》記載,納貢生員地位略優于例監,但實際待遇相近()。此制度始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是緩解財政壓力的舉措()。
附屬國向宗主國的進貢
曆史上,中國周邊藩屬國(如朝鮮、越南)也需向中原王朝定期納貢,以确認政治隸屬關系()。例如《上林賦》提到諸侯納貢“非為財币,所以述職也”,強調政治象征意義()。
西周時期的貢賦體系
西周将納貢細化為“邦國之貢”與“萬民之貢”。前者按諸侯封地大小和距離王畿遠近征收,後者要求民衆根據職業向周天子進獻特産,用于國家臨時支出()。
納貢在不同曆史階段含義各異,但核心均為下級對上級的進獻行為,兼具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閱《史記》《明史》等文獻或相關研究(綜合參考-11)。
哀冊哀文八故百廢鹹舉白幹北阮超救澄虛懲窒斥駡傳政礎柱詞宗黨務誕蔓丹鳥電勢差東鳀二荒地放殛蜂目鳳羽伏弢負質盥飾顧接合程核銷懷鉛握椠回瞰家禮江南好奸行金龜譏彈拘脅考卷老虔婆淋雨厲壇陸運茅草夢話面谕嗼然南郊鬧腔棄舊齊眉上清觀升首摔打菽乳夙嫌田憑統銷唯唯連聲洧淵為淵驅魚﹐為叢驅爵祥雲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