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靁鼗”。即雷鼓。《周禮·春官·大司樂》:“靁鼓靁鼗,孤竹之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周郊祀樂章》:“雷鼗鷺羽今休用,玉戚相參正發揚。”《元史·禮樂志二》:“雷鼗二,亦以馬革鞔之,為大小鼓三,交午貫之以柄。郊祀用之。”參見“ 雷鼓 ”。
“雷鼗”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禮樂樂器,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雷鼗(拼音:léi táo)又稱“雷鼓”,是一種用于祭祀或重大儀式的打擊樂器。其名稱中的“雷”可能象征聲音如雷鳴,“鼗”則指帶柄的小鼓。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司樂》:“雷鼓雷鼗,孤竹之管”,說明其常用于周代宮廷雅樂。另在《元史·禮樂志》中記載其形制為“以馬革鞔之,大小鼓三,交午貫之以柄”,即由三個大小不同的鼓組合而成,以交叉木柄固定。
形制與用途
雷鼗屬于鼗鼓類樂器,多用于郊祀等莊重場合,常與玉磬、竹管等配合演奏,以營造肅穆氛圍。例如《樂府詩集》提到“雷鼗鹭羽今休用”,側面反映其禮儀功能。
曆史演變
作為禮樂文化的組成部分,雷鼗在宋元時期仍被沿用,但後世逐漸失傳,現代僅能從文獻中了解其形制和用途。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元史》等原始文獻或專業禮樂研究資料。
雷鼗(léi dǒu)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雷”和“鼗”。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雷”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雨”,表示與雨水有關。它有13個筆畫,寫法比較簡單。
其次,“鼗”的部首是“音”,表示與音樂有關。它有20個筆畫,結構較複雜。
據考證,雷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周南·關雎》一詩中。雷鼗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是用來奏響音樂的。古人常常用雷鼗來伴奏歌唱或者作為禮儀場合中的音樂表演。
在繁體中文中,雷鼗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雷鼕”。雖然字形有所不同,但其含義和拆分部首是一樣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雷鼗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㓰鼗”。字形中的一些構造和現代字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拆分方式并沒有變化。
下面給出一些例句來幫助更好理解雷鼗這個詞:
此外,雷鼗這個詞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雷鼗手(指會演奏雷鼗的人)、雷鼗曲(指用雷鼗伴奏的曲子)等。
與雷鼗相關的近義詞可以是:雷鼓、鼗鼓,它們都表示與雷鼗類似的樂器。
相反地,雷鼗的反義詞是沒有一個特定的詞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