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畫虎刻鵠 ”。 清 唐孫華 《送吳振西北遊》詩:“東箭南金誰國士,畫龍刻鵠半虛名。”
“畫龍刻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huà lóng kè h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比喻好高骛遠,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标,最終難以成就事業。該成語與“畫虎刻鹄”同義,均含貶義。
源自清代唐孫華的《送吳振西北遊》詩:“東箭南金誰國士,畫龍刻鹄半虛名。”
詩中通過“畫龍刻鹄”批評了虛浮不實的作風,強調名不副實的問題。
該成語強調務實的重要性,提醒人們避免因追求過高目标而忽視實際能力。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詩句背景,可參考清代文學相關研究。
《畫龍刻鹄》是一個成語,意為繪畫龍和刻鹄,比喻用技藝高超的手法來表達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
“畫龍刻鹄”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畫(丷),龍(龍),刻(刂),鹄(鵠)。其中,畫部和刻部屬于象形字,龍部和鹄部屬于象形兼會意字。它們的總筆畫數分别為:畫(8畫),龍(16畫),刻(2畫),鹄(15畫)。
《畫龍刻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齊民要術》一書中,是由明代鄭夢九所撰寫。繁體字中,畫、龍、刻、鹄的寫法分别為:畵、龍、刻、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古時候的“畫”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類似于“衮”字;“龍”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刻”字的古代寫法中"刂"的叉刀形狀較為明顯;“鹄”字的古代寫法中"鹿"的形狀更接近字義的鳥部分。
1. 他的繪畫水平非常高超,可以說是畫龍刻鹄。
2. 這幅畫采用了畫龍刻鹄的技法,栩栩如生。
組詞:丹青妙手、巧奪天工、功夫深厚、出神入化。
近義詞: 妙筆生花、技壓群雄、出類拔萃、才高八鬥。
反義詞: 笨手笨腳、畫蛇添足、生手新手、一籌莫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