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蕭的意思、蓼蕭的詳細解釋
蓼蕭的解釋
《詩·小雅·蓼蕭序》:“《蓼蕭》,澤及四海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國景子 相 齊侯 ,賦《蓼蕭》。” 杜預 注:“《蓼蕭》,《詩·小雅》,言太平澤及遠,若露之在蕭,以喻 晉君 恩澤及諸侯。”後因以“蓼蕭”指君王的恩澤。 唐 白居易 《楊造等亡母追贈太君制》:“《蓼蕭》之澤,宜自葉而流根。” 王闿運 《影山草堂銘》:“山川無允猶之典,草木絶《蓼蕭》之澤。”
詞語分解
- 蓼的解釋 蓼 ǎ 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披針形,花小,白色或淺紅色,果實卵形、扁平,生長在水邊或水中。莖葉味辛辣,可用以調味。全草入藥。亦稱“水蓼”。 蓼 ù 形容植物高大。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蕭的解釋 蕭 (蕭) ā 即“艾蒿”。 冷落,沒有生氣的樣子:蕭然。蕭瑟。蕭索。蕭飒。蕭森。蕭騷。蕭疏。蕭條。 〔蕭蕭〕a.象聲詞,形容馬叫聲或風聲,如“風蕭蕭兮易水寒”;b.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如“華發蕭蕭老
專業解析
蓼蕭是《詩經·小雅》中的篇名,其含義需從字義與詩篇主旨兩方面解析:
一、分字釋義
- 蓼(lù)
指生長茂盛的樣子。《說文解字》釋為“辛菜”,即味辛辣的水生植物(如辣蓼),此處引申為植物繁盛之态。
- 蕭
即艾蒿,古代祭祀常用香草。《禮記·郊特牲》載“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凸顯其香氣與禮儀功能。
“蓼蕭”連用:形容艾蒿蓬勃叢生的景象,象征萬物豐茂、生機盎然。
二、詩篇主旨與文化内涵
《蓼蕭》以艾蒿起興,表達諸侯朝見周天子時的頌贊:
- 核心主題:通過“蓼彼蕭斯”的意象,贊美天子恩澤廣布(“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寄托對國運昌隆、君臣和諧的期許。
- 曆史意義:反映西周“禮樂制度”下諸侯朝觐的禮儀場景,艾蒿的馨香暗喻德政流芳(《詩集傳》:“諸侯朝于天子,天子與之燕,以示慈惠”)。
三、文學地位
作為《小雅》宴飨詩的代表,《蓼蕭》開創了以香草喻德政的書寫傳統,後世“蓼蕭之澤”成為歌頌君主恩德的典故(如《文心雕龍·時序》)。
權威參考來源:
- 字義溯源:《說文解字》《禮記正義》
- 詩旨解讀:《毛詩正義》(漢·鄭玄箋)、朱熹《詩集傳》
- 文化影響:《文心雕龍》(南朝·劉勰)、程俊英《詩經注析》(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蓼蕭”一詞的含義需結合《詩經》等文獻綜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釋義
“蓼蕭”源自《詩經·小雅》的篇名,原指君王恩澤遍及四海諸侯。後引申為君主對臣民或諸侯的恩惠,如唐代白居易用“蓼蕭之澤”比喻恩澤自上而下流動。
二、出處與背景
- 《詩經·小雅·蓼蕭》
詩中以“蓼”(高大的艾草)和“蕭”(香草)起興,通過露水潤澤草木的意象,隱喻諸侯受天子恩寵,如“蓼彼蕭斯,零露湑兮”(高大的艾草上,露水晶瑩滴落)。
- 創作背景
該詩是周王宴請諸侯時所作,表達對四方臣服的贊頌,故《詩序》稱其“澤及四海”。
三、詞義解析
- 蓼:形容植物高大茂盛,象征諸侯地位尊崇。
- 蕭:艾蒿類香草,古代用于祭祀,暗指諸侯輔佐天子之責。
- 露水:比喻君王恩澤如甘露般潤物無聲。
四、後世用法
- 政治隱喻
如《左傳》記載齊國使臣賦《蓼蕭》,借詩喻晉君恩澤廣布諸侯。
- 文學意象
唐代杜牧《秋夕》中“蓼蕭庭院靜無人”一句,可能借原詩“恩澤”的基調反襯凄涼孤寂,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五、讀音與争議
- 發音:傳統注音為“lù xiāo”(《詩經》原音),現代亦存在“liǎo xiāo”的讀法。
- 争議:部分文獻(如)将“蓼蕭”解釋為“草木凋零”,可能與其他詩文語境混淆,需注意區分。
“蓼蕭”的核心含義源于《詩經》,多用于描述君主恩澤,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引申義。如需深入分析詩句,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闆楯蠻班政變幻無常兵守裨瀛不字産翁澄叙大戀導火線弟男子侄恩數煩酷風飈封殺風語不透負險不臣感念嘓嘟河皷後時宦者令麾旆鑒諸徑造金縷曲急騎磕頭如搗蒜良性列布靈星六幽旅拒蜜酒密探謬字謀詐恁每臬兀蓬亂偏安淺見薄識棋布錯峙磬控青貯戚裔入寵孺弱掃晴娘山吟澤唱繩祖世業睡語四并湯包體國問法瞈蒙亵寵蟹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