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内則》:“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鄭玄 注:“鬌,所遺髮也。夾囟曰角,午達曰羈也。” 孔穎達 疏:“囟是首腦之上縫,故《説文》雲:十其字,象小兒腦不合也。夾囟兩旁當角之處留髮不翦……《儀禮》雲:‘度尺而午。’注雲:‘一縱一橫曰午。’今女翦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雲。午達不如兩角相對,但縱橫各一在頂上,故曰羈。羈者,隻也。”後因以“角羈”指古代童稚頭頂兩兩相對的束髻。 宋 蘇轼 《和陶<郭主簿>》之一:“當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淮 德 入我夢,角羈未勝簪;孺子笑問我,君何念之深。”
“角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兒童發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角羁”指古代兒童頭頂的兩種束發形式:
這一習俗源自《禮記·内則》,記載兒童出生三個月後剪發,男孩留“角”,女孩留“羁”,象征性别區分。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進一步解釋:“夾囟曰角,午達曰羁”,即男孩發束位于囟門兩側,女孩發束呈十字交叉狀。
宋代蘇轼在《和陶<郭主簿>》中曾用“角羁未勝簪”描述兒童發式,側面印證了這一傳統。
部分資料(如)提到“角羁”比喻“被束縛”,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羁”字單獨含義(如馬籠頭)的引申誤讀。
“角羁”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兒童發式,需結合《禮記》等經典文獻理解。其他引申義需謹慎考據。
《角羁》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來比喻人的思想受制于某種困難或束縛,無法自由發展。
《角羁》的拆分部首是角和羊,其中“角”作為部首放在字的左邊,表示牛的角;“羊”則表示羊的形象。它共有16個筆畫。
《角羁》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篇中,原文是:“徑使心、心逍遙,耳目聰明,雖有周天成穴,亦知幾其一。”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意思。
對應繁體字中,《角羁》分别為「角」和「羈」。
在古代,角字的寫法是「見+隹」,而羁字則是「百+纟+馬」。
1. 他一直生活在鄉村,深感自己受到了社會角羁的束縛。
2. 這個年輕人渴望擺脫角羁,追尋自己的夢想。
角削、羁絆、解羁、開角
束縛、制約、拘束、牽制
自由、無拘無束、放飛自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