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辱的意思、勞辱的詳細解釋
勞辱的解釋
猶勞苦。亦指勞苦之事。《韓非子·孤憤》:“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南史·張齊傳》:“其居軍中,能身親勞辱,與士卒同勤苦。” 宋 蘇轍 《李簡夫少卿詩集引》:“其子始棄官以謀養,浮沉裡閭,不避勞辱。”
詞語分解
- 勞的解釋 勞 (勞) á 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勞力。勞逸。功勞(功業,成績)。按勞分配。 辛苦,辛勤:勞苦。勞頓(勞累困頓)。勞瘁(勞累病苦)。勞碌(事情多而辛苦)。勞心。疲勞。煩勞。任勞任怨。
- 辱的解釋 辱 ǔ 羞恥:羞辱。恥辱。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 玷污,辜負:辱沒(?)。辱命。玷辱。 寵榮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勞辱”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古籍文獻中時有出現。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勞(勞):本義指辛勤、勞苦、費力。《說文解字》釋為“劇也”,指繁重的勞作。引申為辛苦、疲勞、功勞等義。
- 辱:本義指羞恥、屈辱。《說文解字》釋為“恥也”。引申為使受恥辱、玷污、謙辭(如“辱臨”)等義。
- 勞辱結合:意指因勞苦而受屈辱,或指既勞苦又屈辱的處境或行為。核心在于強調在付出辛勞的同時,還伴隨着尊嚴的貶損或處境的卑微。
二、典籍用例與釋義佐證
- 《荀子·儒效》:“彼大儒者,雖隱于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争名;用百裡之地,而千裡之國莫能與之争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傑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衆人愧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法先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 是大儒者也。”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勞辱”一詞,但描述了不同儒者的境界。後世注疏或引申中,“勞辱”常被用來形容那些不能堅守道義、為利祿所驅、身處卑微勞苦之境而内心或行為亦有屈辱感的“俗人”或“俗儒”狀态,與“大儒”的獨立高貴形成對比。
- 唐代文獻(如杜甫詩):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文中,“勞辱”常用來描繪底層百姓辛苦勞作卻備受欺淩、生活困頓屈辱的境況。例如,描寫農夫終年辛勤耕作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還要忍受官吏盤剝,此即“勞辱”生活的寫照。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對“勞辱”的釋義為:“勞苦而受辱。” 此釋義簡潔明了地概括了該詞的核心含義。
三、總結釋義
“勞辱”一詞意指:
- 因勞苦而遭受屈辱。
- 身處勞苦艱辛且地位卑微、受人輕視的境遇。
- 形容一種身心俱疲、尊嚴受損的狀态。
它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特定階層(如底層勞動者、不得志的士人)或特定情境下(如服徭役、受奴役)的生存狀态,蘊含着對艱辛與不公的雙重慨歎。
按:由于“勞辱”在現代漢語中非常用詞,其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用。以上釋義主要依據古漢語字源、經典文獻中的語境體現以及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的收錄。在引用古籍原文時,建議核查具體篇章以獲取最準确的上下文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勞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勞辱”讀作láo rǔ,指勞苦或勞苦之事,常用于描述因辛勞、困境或混亂導緻的身心疲憊狀态。例如《韓非子·孤憤》中提到“主上勞辱”,即指君主因國家混亂而承受勞苦。
2. 古籍例證
- 《南史·張齊傳》記載将領張齊“身親勞辱,與士卒同勤苦”,強調其親身參與艱苦事務,與士兵共患難。
- 宋代蘇轍在《李簡夫少卿詩集引》中描述某人“不避勞辱”,指不逃避辛勞低微之事。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體現對艱難處境的描述,或贊揚人物不畏辛勞的品質,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勞辱”核心含義為“勞苦”,既可指具體事務,也可形容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古籍例證則需結合原文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蒙白綸扳附編湊薄幸不頓長思晨朝城湍出場楚服大夢道學點編坊局吠蛤忿然作色垓下歌公而忘私工市乖方橫柯黃篛鬟雲嘂謼矯然京觀林狖流變亂碼倫貫洛川會議迷湯目睑鬧呀呀偏偏皮草親賓清遐缺蝕攘肱稔釁柔蝡上替下陵折短牲架深情厚意十面埋伏食頃束戈卷甲書柬圖章思榦私納死心眼兒停手聽望王路汙附鮮逸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