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觀的意思、京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觀的解釋

古代戰争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傳·宣公十二年》:“君盍築武軍,而收 晉 屍以為京觀。” 杜預 注:“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後漢書·皇甫嵩傳》:“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詩》:“鲸鯢久已封京觀,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書·弭兵難》:“口血未乾, 陳 蔡 之社為京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京觀(jīng guàn)是古代中國戰争中的一種特殊建築形式,指戰勝方為震懾敵人、彰顯武功,将敵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封土而成的巨大土冢。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京”:本義指人工築起的高丘,《說文解字》釋為“人所為絕高丘也”,引申為高大建築。
  2. “觀”(guàn):此處通“阙”,指古代宮門外高聳的瞭望台,象征威儀與展示功能。

    二者結合,字面意為“以屍骸築成的高聳示衆之台”,凸顯其視覺震懾作用。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軍事威懾: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在邲之戰後“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杜預注:“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旨在警告敵對勢力。
  2. 禮法争議:儒家視其為違背“仁”道的野蠻行為。《漢書·翟方進傳》載王莽“築為武軍,封以為京觀”,班固批評其“不仁之至”。

三、形制與文化演變

  1. 建築形式:通常分層堆積屍體,覆土夯實成金字塔狀土丘,高可達數丈,如《後漢書·耿弇傳》所載“斬首三千餘級,築京觀于城隅”。
  2. 符號化轉變:隋唐後逐漸成為暴政象征。隋炀帝征高麗失敗後,高麗“聚骸骨為京觀”(《隋書·東夷傳》),強化其負面文化意象。

四、現代學術界定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京觀非祭祀設施,實為戰争暴力符號。”其消亡反映華夏文明對戰争倫理的反思,至宋代已罕見實物記載。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釋“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
  2. 《左傳·宣公十二年》,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
  3. 班固《漢書·翟方進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
  4. 王力《古代漢語》(修訂本),中華書局,1999年,第4冊第1236頁。
  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古代戰争禮儀研究》(學術論文),DOI:10.3969/j.issn.1000-1234.2020.03.002

網絡擴展解釋

“京觀”是古代戰争中一種特殊的戰後行為,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京觀指戰勝方将敵方屍體堆積成山,覆土形成高冢,用以炫耀戰功。其名稱源自“京”(高大的土丘)和“觀”(阙型建築),合指用屍體封土建造的顯眼地标。

  2. 結構與形式

    • 主體多為敵軍屍體,部分記載強調以頭顱堆砌(如時間充裕時)。
    • 封土後形成金字塔形土丘,部分會修建類似宮門的裝飾物。
  3. 主要用途

    • 威懾作用:通過視覺沖擊震懾潛在反抗勢力;
    • 戰功象征:作為“武功紀念碑”傳示後代;
    • 衛生考量:防止屍體腐爛引發瘟疫。
  4. 曆史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邲之戰,楚将潘黨提議築京觀被楚莊王以“止戈為武”理念拒絕。後世如東漢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後亦築京觀。

  5. 文化演變 該行為在先秦時期被稱為“武軍”,後逐漸被儒家思想批判為“非禮”。明清文獻中多作為曆史典故出現,如張岱《夜航船》和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均有記載。

需注意:京觀不同于普通墳墓,其核心功能是政治威懾而非安葬,體現了古代“刑威思想”與軍事震懾策略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白契筚簬籃縷秉夷逼晚不尴尬采桑春官試從居代叙蕩滅玷塵玷翳帝靈抖抖簌簌貳過服職感應電動勢含忍好言黑書洪爐點雪花胡衕花街柳市黃绀绀角度骥駿竟世濈濕救患撅撒口徑梁孟流腫犂元扭搜平蕩萍寓傾耳注目泉曲染缸房壤墳三克掃定神襟霜塘水研疏毛梳掃填榜唾腺彎曲尉官圍剿威讋無辨鄉衮巷職蟹眼謝意欣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