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觀的意思、京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觀的解釋

古代戰争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傳·宣公十二年》:“君盍築武軍,而收 晉 屍以為京觀。” 杜預 注:“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後漢書·皇甫嵩傳》:“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詩》:“鲸鯢久已封京觀,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書·弭兵難》:“口血未乾, 陳 蔡 之社為京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京觀”是古代戰争中一種特殊的戰後行為,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京觀指戰勝方将敵方屍體堆積成山,覆土形成高冢,用以炫耀戰功。其名稱源自“京”(高大的土丘)和“觀”(阙型建築),合指用屍體封土建造的顯眼地标。

  2. 結構與形式

    • 主體多為敵軍屍體,部分記載強調以頭顱堆砌(如時間充裕時)。
    • 封土後形成金字塔形土丘,部分會修建類似宮門的裝飾物。
  3. 主要用途

    • 威懾作用:通過視覺沖擊震懾潛在反抗勢力;
    • 戰功象征:作為“武功紀念碑”傳示後代;
    • 衛生考量:防止屍體腐爛引發瘟疫。
  4. 曆史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邲之戰,楚将潘黨提議築京觀被楚莊王以“止戈為武”理念拒絕。後世如東漢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後亦築京觀。

  5. 文化演變 該行為在先秦時期被稱為“武軍”,後逐漸被儒家思想批判為“非禮”。明清文獻中多作為曆史典故出現,如張岱《夜航船》和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均有記載。

需注意:京觀不同于普通墳墓,其核心功能是政治威懾而非安葬,體現了古代“刑威思想”與軍事震懾策略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觀的意思

《京觀》是一個成語,意指京城的景色和風貌。它形容一個地方壯麗美麗,景色迷人,讓人心曠神怡。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京觀》共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京”和“觀”。其中,“京”字的部首是“亠”,共有三劃;“觀”字的部首是“見”,共有五劃。

來源

《京觀》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宇文邕的《南史·卷七·志·六藝上》中:“初,世之京觀,往往有四時之色,時有風雨寒暑雲霧,千裡迥碧。”這裡是指以京城觀賞風物景色。

繁體

《京觀》的繁體字為「京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漢字《京》在古代有一種寫法是「亼」加「囟」,共計五畫;《觀》的古代寫法是「目」加「雚」,共計七畫。

例句

他來到京城,登上高樓,遠望着萬裡平原,真是一幅京觀。

組詞

京都、京華、京劇、京城、觀察、觀點、觀念

近義詞

風景如畫、景色宜人、美不勝收、美景無限

反義詞

污染嚴重、荒涼不堪、寂寞無人、景色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