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會議的意思、洛川會議的詳細解釋
洛川會議的解釋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指出:争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共6*産6*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後,在敵後放手發動群衆,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争,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這次會議為實現中國共6*産6*黨對抗日戰争的領導以及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可靠的政治思想基礎。
詞語分解
- 洛川的解釋 洛水 。即今 河南省 洛河 。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容與乎 陽林 ,流沔乎 洛川 。”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視 洛川 。” 唐 武平一 《雜曲歌辭·
- 會議的解釋 ∶集合三人以上相與議事,并遵循一定的議程,所舉行的一種集會管理*********會議 ∶商讨并處理重要事務的常設機構或組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特指*********會主教及其他領導人讨論并解決教義、教會管理、教規和其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洛川會議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一次具有戰略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指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西省洛川縣馮家村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該會議的核心意義在于确立了全面抗戰路線與獨立自主原則,标志着中共從土地革命戰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戰争的政策轉型。
會議背景與抗日戰争形勢密切相關。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國共兩黨達成第二次合作。在此曆史轉折點,中共中央通過洛川會議系統部署了抗戰方針,明确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發動群衆、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争等戰略決策(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一卷)。
會議内容包含三個關鍵維度:
- 軍事戰略:确定八路軍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創建敵後根據地,形成與正面戰場相配合的戰略格局。
- 政治綱領:通過《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改革政治機構等主張(來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 組織保障:成立中央軍委前方分會和長江局,強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持久抗戰奠定組織基礎。
該會議的曆史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首次系統提出全面抗戰理論框架,為《論持久戰》的誕生提供實踐依據;确立國共合作中“既統一又獨立”的原則,保障了中共政治主動權;其制定的遊擊戰方針成為敵後戰場勝利的關鍵因素(來源: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争史》)。
網絡擴展解釋
洛川會議是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旨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是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産黨調整戰略的關鍵會議。
一、曆史背景
- 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華北、華東相繼淪陷,民族危機加深。
- 國共合作形勢:西安事變後國共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雙方在戰略上存在分歧。中共需明确自身在抗戰中的角色。
- 紅軍改編問題:根據國共協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但出征後的戰略方針亟待統一。
二、會議核心内容
- 确立全面抗戰路線
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張發動群衆、實行民主、改善民生,與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形成對比。
- 持久戰與遊擊戰方針
毛澤東指出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決定在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争,建立抗日根據地。
- 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強調保持中共在政治和組織上的獨立性,鞏固無産階級領導權,防止投降主義傾向。
- 軍事與組織調整
成立新的中央軍委(毛澤東任主席),明确八路軍開赴前線的任務,并部署減租減息等政策。
三、曆史意義
- 戰略轉變:推動中共從國内革命戰争轉向民族解放戰争,從正規戰轉向遊擊戰,為敵後戰場開辟奠定基礎。
- 政治奠基:通過《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成為指導抗戰的政治綱領,強化了黨對戰争的核心領導作用。
- 凝聚民心:提出改善民生、動員群衆的政策,增強了全民族抗戰凝聚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來源網頁(如、4、7、10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彊謗詛八陣圖拔擢憊喘冰團鸊鹈刀跛躄逋耗沉醉道度得似敵台獨悟法警分钗劈鳳赗馬鵩鳥扶栘幹文車構制觀顧過殿回緬箭漏奸由蛟宮極辨積蠧咎慝軍饟鞠院苦口婆心濫炎廖叔勉谕霓旄派出機構排語辟違啌嗽瓊台起墒券帖柔惠山北善草身傍生刍士林布師帥私宴算道萬刼不複嵬崛匣裡龍吟響寇骧騰獻納函閜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