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哲學用語。謂事物不假外力,亦無内因,自行存在、變化。《莊子·齊物論》“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晉 郭象 注:“若責其所待,而尋其所由,則尋責無極,卒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明矣。”《莊子·大宗師》“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晉 郭象 注:“卓爾,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天之所生者獨化也。”
(2).猶轉化、變化。《漢書·鄒陽傳》:“是以聖王制世禦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乎衆多之口。” 顔師古 注:“言聖王制禦天下,亦猶陶人轉鈞。”
“獨化”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晉代玄學家郭象的思想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獨立自存性
指事物不依賴外部力量或内在原因,能夠自行存在和變化。郭象在注解《莊子》時提出“獨化之理”,認為萬物“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強調個體存在的絕對獨立性。
動态轉化特征
獨化并非靜态孤立,而是包含動态變化過程。郭象指出“獨化”需通過與其他事物的聯繫(“相因”)實現,每個事物的内在特性(“性分”)決定了其變化軌迹。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指“個體脫離集體獨自發展”,但這一用法屬于語義延伸,需結合語境區分。
《獨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獨立發展、形成特色”。它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者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樣式、風格。
《獨化》這個詞語由“犬”和“化”兩個字組成,其中,“犬”是它的部首,代表着與狗有關的意思,而“化”則是表示“變化、改變”的意思。整個詞語共有9個筆畫。
《獨化》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具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它在當時并沒有明确的定義。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被用來描述某個事物或流派在發展過程中獨立于其他事物形成自己特色的情況。
《獨化》的繁體字為「獨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犬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更加象征着狗的形态;化字的古代寫法為“⺗”,與現代的“亻”有所區别。
1. 這個小鎮在旅遊業方面進行了獨化,注重發展自身特色,吸引了大量遊客。
2. 這位設計師緻力于獨化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
組詞:獨立、獨特、獨創、獨具、獨特性、變化、發展。
近義詞:特色、個性、獨特性、自主、自我風格、個别。
反義詞:同質化、相似、一緻、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