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lus callosity] 手上又厚又硬的皮
(1).老蠶之繭。 宋 範成大 《次韻王正之病中見寄并以餞行》:“笑我守荒徑,老繭深裹纏。”
(2).趼子。手掌或腳掌上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 湯富海 伸出兩隻滿是老繭的黝黑的手,氣得手有點顫抖。”
老繭(lǎo jiǎn)指手掌或腳底因長期摩擦而生成的厚硬角質層,是皮膚對機械刺激的一種保護性增生反應。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字面含義
指手足部位反複受外力摩擦,表皮角質細胞不斷堆積形成的黃白色硬皮,質地粗糙、增厚明顯。例如:「他掌心布滿老繭,是常年勞作的痕迹。」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98頁。
引申意義
象征艱辛付出或歲月積澱,如「筆尖的老繭訴寫作之勤」「歲月在掌心結繭」。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卷9第107頁。
原指蠶絲結成的殼(《說文解字》:「繭,蠶衣也」),後引申為皮膚硬結。
強調「長期積累」,與「新繭」形成對比,見于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回:「腳底老繭寸厚」。
醫學稱「胼胝」(callus),屬物理性皮膚病。成因包括:
來源:《實用皮膚科學》劉輔仁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621頁。
農耕文化中,老繭被視為勤勞的勳章(如諺語「手上無繭,五谷不辨」)。
詩人艾青在《手推車》中寫道:「這刻滿老繭的手,是大地最深的溝壑」,賦予其堅韌的生命力象征。
老繭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老繭(拼音:lǎo jiǎn)指手掌、腳掌因長期摩擦或受壓形成的厚硬角質層,屬于皮膚保護性增生。其學名為“胼胝”(pián zhī),源自《說文解字》,形容皮膚因反複摩擦變硬增厚的狀态。
形成原因
主要由于局部長期受壓或摩擦,如頻繁使用工具、赤足行走、穿不合腳鞋子等。 肥胖或過度瘦弱者因足部壓力異常更易形成;皮膚幹燥也會加劇角質增生。
表現特征
外觀為蠟黃色或灰白色斑塊,中央厚、邊緣薄,觸感堅硬,通常無痛感,嚴重時可能伴隨皲裂或疼痛。
常見部位
多發于足底骨突處(如腳跟、前掌)、手掌根部及手指關節,與職業或生活習慣相關(如樂器演奏、體力勞動)。
處理與預防
輕度無需治療,可通過溫水浸泡後刮除增厚角質,并塗抹保濕霜;日常需減少摩擦,選擇合腳鞋具,肥胖者需調節體重。
文化延伸:文學作品常用“老繭”體現勞動艱辛,如《上海的早晨》中“滿是老繭的黝黑的手”象征勞動者付出。
哀愁枹木履報修賓牟弊衣疏食鬯弓晨爨承甯承蔭從順摧辱大路椎輪誕受方貞風俗人情膚躁膏澤脂香苟偷乖動紅壤候車桓蒲箭服揭寶經始金珠瑪米祭天酒利軍裝聯繫群衆六相鸾交鳳俦蒙巾妙手空空牟取内寒逄逄配購锖色沁潤羣舒軟心腸鋭慮三山三十六物繕録扇席溫枕生産合作社彤驺團圞土老肥兔魄外禍磑船違誤霧敞嫌怨銷解西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