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箭室 ”。亦稱“ 箭箙 ”。古時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蓋以萁草為箭服,近射妖也。” 顔師古 注:“檿,山桑之有點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細,織之為服也。” 南朝 梁 劉孝威 《結客少年行》:“ 居延 箭箙盡, 疏勒 井泉枯。” 南朝 梁 庾肩吾 《被使從渡江》詩:“夜劍動星芒,秋朝驚箭服。” 隋 何妥 《長安道》詩:“車輪鳴鳳轄,箭服耀魚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左烏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勁箭” 唐 司馬貞 索隱:“案 夏羿 ,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故雲 夏 服。” 唐 李賀 《黃家洞》詩:“黑幡三點銅鼓鳴,高作猿啼搖箭箙。” 宋 陸遊 《蘭亭道上》詩之四:“箭箙弓弢小獵回,壯心自笑未低催。”
“箭服”是古代用于盛放弓箭的器具,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箭室”或“箭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箭服是古代射箭時存放弓箭的容器,材質多為草編或皮革,形制類似現代的箭袋。其名稱因時代和材質差異有多種變體,如“箭箙”多見于南朝文獻(如《結客少年行》),而“箭室”則更早見于《漢書》。
曆史記載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提到“萁服”,即用萁草(類似荻草的植物)編織的箭服,顔師古注其為“步叉”(古代箭袋的别稱),并強調其便攜性和實用性。
功能與設計
箭服通常與弓配套使用,便于攜帶箭矢。其設計注重實用性,如萁草編織的版本輕便耐用,適合行軍或狩獵場景。部分箭服還可能配有固定裝置,确保箭矢在移動中不易脫落。
文化關聯
箭服不僅是實用工具,也反映了古代軍事和禮儀文化。例如南朝詩中“居延箭箙盡”暗喻戰争消耗,側面體現箭服在軍事中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箭服的形制演變或考古發現,可參考《漢書》注釋及古代兵器研究專著。
《箭服》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指代古代武将在戰場上所穿戴的戰鬥服裝,特指加有箭袋的防護服。
《箭服》的部首是“⺮”(竹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
《箭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武将們為了方便攜帶箭矢,特意在戰鬥服上加裝箭袋,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服裝。在繁體字中,會使用“箭服”的繁體“箭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箭服的字形并未有較大變化,依然保持着現代漢字的形狀。
1. 武将們戰鬥時都身着厚重的箭服,以保護自己不受敵人攻擊。
2. 這座博物館展示了許多古代的箭服,讓人感受到古戰場的氛圍。
1. 服裝 (fú zhuāng)
2. 戰鬥 (zhàn dòu)
3. 武将 (wǔ jiàng)
4. 箭矢 (jiàn shǐ)
1. 箭袋 (jiàn dài)
2. 箭術 (jiàn shù)
3. 兵裝 (bīng zhuāng)
1. 輕裝 (qīng zhuāng)
2. 隨便穿着 (suí biàn chuān zhuó)
3. 平民服飾 (píng mín fú sh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