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 代職司偵察的前哨騎兵。《遼史·兵衛志上》:“軍所舍,有遠探攔子馬,以夜聽人馬之聲。”
“攔子馬”是遼代軍事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遼代軍隊中負責偵察任務的前哨騎兵部隊,主要職責包括夜間監聽敵軍動向、探查敵情。拼音為lán zǐ mǎ,注音ㄌㄢˊ ㄗˇ ㄇㄚˇ。
職能與記載
據《遼史·兵衛志上》記載:“軍所舍,有遠探攔子馬,以夜聽人馬之聲。”說明其駐紮在軍營外圍,通過聽覺偵察敵軍人馬動靜,屬于戰術預警的重要環節。
其他相關說法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阻止他人卻自己行事”,但此說法未被權威史料支持,可能源于現代誤用或同名詞語混淆。而、9提到的“欄子馬”為同一詞彙異寫,描述遼軍大帳巡邏騎兵,可視為職能的延伸。
曆史背景
該兵種體現了遼代遊牧民族軍事特色,結合騎兵機動性與偵察需求,對戰場情報收集起到關鍵作用。
核心含義為遼代偵察騎兵,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參考《遼史》等權威史料定義。
《攔子馬》是一個成語,形容阻止别人前進或幹涉别人的事情。原指拿着攔子的馬,不能完全自由行動,後來演變成了阻止别人行動的比喻。
成語《攔子馬》的拆分部首為「立」和「馬」。筆畫分别為7畫和3畫。
《攔子馬》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八十關的描述中,意為攔阻趙雲的馬。後來逐漸引申為阻止别人前進或幹涉别人。
在繁體字中,「攔子馬」的形式為「攔子馬」。
在古時候,「攔子馬」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形式為「攔」、「子」、「馬」。
他總是攔子馬,不讓别人繼續前進。
我們不能攔子馬,要給他們自由發展的機會。
組詞:攔路虎、馬首是瞻、馬不停蹄
近義詞:阻止、幹擾
反義詞:引導、推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