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暴。 漢 王充 《論衡·遭虎》:“﹝虎﹞禀性狂勃,貪叨饑餓,觸自來之人,安能不食!”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今忽自為狂勃侵掠,不受朝命。”《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二》:“ 賀德倫 遣從事 司空頲 至軍,密啟 張彥 狂勃之狀。”
“狂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但主流用法更傾向于負面含義:
基本解釋
指狂暴、兇暴、不受控制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激烈行為()。
文獻例證
唐代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提到“狂勃侵掠”,指叛亂勢力兇暴侵略;《舊五代史》中“張彥狂勃之狀”形容人物暴戾()。
有少數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生機勃勃、蓬勃發展”,但這種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字形混淆有關(如誤将“勃”理解為“勃發”)。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狂勃(kuáng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狂烈、強烈,形容态勢或情緒激烈、猛烈的樣子。
狂勃的部首是犬(犭),拆分後可以分為犬和發兩個部分。
狂的筆畫數為7,勃的筆畫數為9。
狂勃這個詞的來源尚未有确切的解釋,但可以推測它的形象描繪與動物犬的生動态勢和發達勃然之氣有關。
繁體字的寫法為「狂勃」,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狂勃」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多以簡略的草書或隸書形式出現。
1. 他在演講中充滿狂勃的激情,将觀衆帶入了情感的高潮。
2. 大風吹得樹林中的葉子狂勃地搖晃着,發出沙沙的聲音。
狂傲、狂放、狂風、狂喜、勃然、勃發、氣勢狂勃
猛烈、激烈、狂熱、激動、強烈
溫和、平靜、冷靜、平淡、緩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