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瞽師的意思、瞽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瞽師的解釋

盲樂師。《呂氏春秋·孟冬》:“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觸杙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 明 楊基 《八月九日祀社稷述事》詩:“币玉趨宗伯,笙鏞奏瞽師。” 章炳麟 《辨詩》:“ 韓愈 、 孟郊 ,蓋《急就章》之别辭; 元稹 、 白居易 ,則日者、瞽師之誦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瞽師是中國古代對盲人樂師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可從字源、古籍記載及現代詞典釋義三個層面解析:

  1. 字義拆解:

    • 瞽 (gǔ):本義指眼睛失明。《說文解字》釋為:“目但有眹也”(眼睛隻有縫隙,指盲)。引申指盲人。
    • 師 (shī):指掌握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如樂師、教師。
    • 合稱“瞽師”,即指失明的樂師。古代常利用盲人敏銳的聽覺使其擔任音樂演奏、演唱或記誦曆史的職務。
  2. 古籍記載與曆史角色:

    • 瞽師在周代禮樂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周禮·春官宗伯》詳細記載了“瞽矇”的職責,他們隸屬于大司樂,負責演奏樂器、諷誦詩歌、講述曆史等,是宮廷禮樂文化的傳承者和執行者之一。鄭玄注《周禮》提到:“凡樂之歌,必使瞽矇為焉。” 強調了盲樂師在音樂表演中的核心地位 。
    • 古代常将“瞽”與“史”(史官)并稱(如《國語·周語下》有“瞽史教誨”),說明瞽師不僅通曉音樂,也承擔着通過音樂和誦詩來傳達曆史教訓、教化民衆的職能 。
  3. 現代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瞽師”的釋義為:“盲樂師。” 這一定義簡潔明了地概括了其核心含義 。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瞽”字條下解釋相關詞時指出,古代以瞽者充任樂官,故稱“瞽官”或“瞽師”,他們是專業的盲人音樂家 。

“瞽師”專指中國古代雙目失明、以音樂為職業的樂師。他們不僅是宮廷禮儀和娛樂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演奏者,也是詩歌、曆史知識的重要保存者和傳播者,在古代文化傳承中具有獨特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瞽師”是中國古代對盲人樂師或藝人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詞義構成

    • “瞽”指雙目失明者,古代常以“瞽”代稱盲人;
    • “師”則指掌握專業技藝的人,如樂師、教師等。組合後特指以音樂、曲藝表演為職業的盲人。
  2. 職業特征
    瞽師需通過聽覺、觸覺等感官彌補視覺缺陷,擅長吟誦、樂器演奏(如笙、镛等)或民間曲藝表演。例如明代楊基詩中提到“笙鏞奏瞽師”,說明其參與宗廟祭祀等正式場合的禮樂活動。

  3. 曆史淵源
    這一職業最早見于《呂氏春秋》,記載瞽師“避柱而疾觸杙”,側面反映盲人樂師的生活狀态。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亦強調瞽師在禮樂體系中的作用,需通過訓練使樂器與詩歌内容相協調。

  4. 文化意義
    作為特殊技藝傳承者,瞽師不僅承擔娛樂功能,還在民間文化傳播、禮儀教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詞既體現古代對盲人群體的職業分工,也映射出禮樂制度與民間藝術的交融。現代語境中,“瞽師”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啽哢貶廢不務正業岑銳叢芮呆老漢德厚定風波地澀蠹蟲多分遏雲社法衮發迹變泰蜂擁蟻屯鬲絕革造共喻鈎撘鼓歌皈命韓子盧河圖堿瘠兼土佳人積迷境地祲厲決責慷慨赴義懶貨蘭筋掠影廉法六像鹵代烴妙理千回百轉潛消默化凄厲啓全逡巡酒三杯和萬事沙鳥侍親時疫視蔭水藻說白道緑爣阆恬素鐵肩土雞瓦狗荼荠王子僑萎苶鮮車怒馬蚬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