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律的意思、不律的詳細解釋
不律的解釋
(1).不效法;不遵循。《荀子·非十二子》:“勞知而不律先王,謂之奸心。”
(2).不馴順;不守法。《朱子語類》卷一三○:“ 東坡 如此做人,到少間便都排廢了許多許多端人正士,卻一齊引許多不律底人來,如 秦 黃 雖是向上,也隻是不律。”《元史·來阿八赤傳》:“有兩卒自傷其手以示不可用, 阿八赤 檄樞密并行省奏聞,斬之以懲不律。”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張文翔》:“禦史按 吳中 不律, 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數事,指斥頗多,竟為衆所傾,謫 開平 數年,以宥還。”參見“不劣方頭。”
(3).筆。《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郭璞 注:“ 蜀 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 清 吳骞 《<拜經樓詩話>自序》:“予於有韻之語,初未能研其得失,諳其良楛,又烏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黃而陽秋哉?”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律的解釋 律 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 約束:律己。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标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律呂(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
網絡擴展解釋
“不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不效法、不遵循
指不遵守既定法則或傳統。例如《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勞知而不律先王”,意為耗費心智卻不效法先王的治國之道。
-
不馴順、不守法
形容行為不端、違背法紀。如《元史》中記載“斬之以懲不律”,即通過嚴懲來警示違法之人。
二、特殊用法
- 古漢語中“筆”的别稱
在方言(如四川)和古代文獻中,“不律”是“筆”的分音字。例如《說文解字》提到“吳謂之不律”,指吳地稱筆為“不律”。
三、衍生義
- 現代文化中的借用
在遊戲《仙劍奇俠傳五·前傳》中,“不律”被設定為角色夏侯瑾軒的武器名稱,屬于藝術創作中的延伸用法。
“不律”既可表行為層面的不守法度,也可作為古代書寫工具的代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避免混淆。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荀子》《元史》等古籍或相關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律(bú l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我們來分解一下: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不" 的部首是一(丨)字頭,它表示否定、不是的意思,筆畫數為4。
- "律" 的部首是彳(⻌)字底,它表示人走的樣子,筆畫數為9。
2. 來源:
- "不律"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用來描述某種不能遵守常規、不拘泥于規矩的行為或者思維方式。
3. 繁體:
- "不律" 的繁體字是 "不律"。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寫法中,“不”字的形狀以及寫法與現代相似,而"律"字的寫法有輕微的變化,如下:"律" 字在古代有一個額外的組件 "彳",因此形狀稍微不同。
5. 例句:
- 他的行為太不律了,沒有遵守任何規矩。
6.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 組詞:不律行為、不律之士
- 近義詞:不守規矩、不拘泥于常規
- 反義詞:守律、遵規守矩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