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讕語的意思、讕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讕語的解釋

妄語。《宋史·窦偁傳》:“有家法,閨門敦睦,人無讕語。” 清 趙翼 《戲老》詩:“應號活死人,讕語聊自戲。” 梁啟超 《<萃報>叙》:“又報章體例未善,率互相勦説,雜采讕語,荒唐悠謬,十而七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讕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出處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宋史·窦偁傳》提到“人無讕語”,強調家族中無虛妄之言。
    • 清代趙翼在《戲老》詩中用“讕語聊自戲”,表達自我調侃的荒誕言語。
  2. 近現代文學:

    • 梁啟超批評報刊“雜采讕語”,指摘其内容缺乏真實性。
    •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狐仙姑深夜的讕語”,描繪了帶有神秘色彩的虛幻話語。

例句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或近現代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讕語

讕語是指虛假的言辭、不真實的言論或言談,常常用于欺騙或誤導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讕語這個詞由古漢字的“讠”和“蘭”組成。部首“讠”通常作為言語相關字的部首,表示與言談有關。蘭是具體的漢字部首,字形像植物的藍花(蘭花)。

讕語的拼音為“làn yǔ”,共有11畫。

來源

讕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湖澤》:“道士教君縱橫天下,射天為讕,說大話。”意為道士教曹操虛假誇大的言辭,以欺騙他人。

繁體

讕語的繁體字為「讕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讕語在字形上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讕語的字形為「讠闌聿」。

例句

1. 他用一連串的讕語欺騙了那些人。

2. 不要被讕語所迷惑,要用邏輯思考問題。

組詞

1. 讕言:指讕語的内容或言辭。

2. 讕妄:形容虛假、誇大的言談。

3. 讕詞:指言辭或措辭不真實、虛假。

近義詞

謊言、謊話、虛假言論。

反義詞

真實、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