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相的意思、儒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相的解釋

指博通儒學的宰相。 宋 楊伯嵒 《臆乘·宰相稱號》:“史傳載居相位妍丑之稱,如 漢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 公孫弘 贊曰儒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儒相”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儒相”指博通儒學的宰相,特指在儒學領域造詣深厚且身居相位的官員()。

二、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楊伯嵒《臆乘·宰相稱號》,書中記載漢代公孫弘因精通儒學被贊為“儒相”,與“愚相”申屠嘉形成對比()。

三、延伸理解

  1. 儒學背景:儒家學派強調治國與倫理的結合,宰相作為輔佐君主的核心官職,需兼具儒學修養與政治能力。
  2. 曆史意義: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以儒治國”的政治理念,如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學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标準。

四、注意點

部分資料(如)提到“儒相”有“學者互相學習”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直接依據,可能為現代衍生解釋。

建議結合《臆乘·宰相稱號》原文及《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公孫弘相關記載進行拓展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相

儒相,是一個中文詞彙,可以拆分為“儒”和“相”兩部分,其中,“儒”的部首是“人”,而“相”的部首是“目”。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儒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十一年》一書中。它原指尊重儒家學說,行為端正、有教養的人。後來,這個詞衍生出了更廣泛的含義,用來形容有文化修養和禮貌,舉止優雅、内外兼修的人。

在繁體字中,“儒相”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即“儒相”。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将“儒相”拆分為“大人乘易車”的象形字形。這種寫法是根據事物的形狀及其意義進行組合的一種象形文字。

例句:

他一身儒相,舉止得體、言談得體。

他雖出身農村,卻具備了儒相,深受大家的尊敬。

組詞:儒學、儒教、儒雅、儒士、相貌、互相等。

近義詞:有修養的、文雅的、有教養的。

反義詞:粗魯的、無禮的、無知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