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过其实。《荀子·大略》:“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
“滥过”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滥过”指言过其实,即说话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荀子·大略》中提到:“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强调自我夸耀的行为会导致言辞浮夸。
结构与读音
古典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荀子·大略》,原文通过批判自我夸耀的行为,说明“滥过”的负面含义。
实际用例
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描述过度行为导致的后果,例如:“砍伐森林引起洪水泛滥,过去认为是城门失火,实则是生态破坏的连锁反应”。
字义分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荀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滥过》是一个词语,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处理或参与方式过于随意、粗糙,缺乏认真与负责。
《滥过》这个词的部首是“水”和“辶”,其中,“水”部表示与水有关,与液体或水流相关;“辶”部则表示与行走、行动相关。
《滥过》这个词的总共有12个笔画。
《滥过》一词可以追溯到古籍《尚书·周书·我周书》,其出处是指无节制地泄漏箭矢。
《滥过》的繁体字形式为「濫過」。
古代汉字写法中,“滥”字的底部为“水”字,上面是表示泛滥的水波形状。
“过”字在古代写法中,左边是表示越过的足迹,“辶”边是表示行走的部首。
1. 这个项目的管理被批评滥过,导致资源浪费。
2.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太滥过了,一点都不认真。
3. 他以往的滥过行为让他失去了许多机会。
滥觞(事物发生的根源)、滥竽充数(以次充好,不合格地充当)、滥调(不加选择地所施行的政策)。
草率、马虎、敷衍、马马虎虎。
细致、仔细、认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