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計慮窮盡。《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備 遂割 湘水 為界,於是罷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始與 豫州 觀於 長坂 , 豫州 之衆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亦作“ 計窮慮盡 ”、“ 計窮智極 ”。 三國 魏 缪襲 《定武功》詩:“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 明 李東陽 《冰玉齋記》:“及其計窮智極,幾微倉卒之際,蓋有頳面泚顙,而不能自已者。”
“計窮慮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 qióng lǜ jí,其核心含義指計謀和思慮已用盡,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在困境中所有策略和謀劃都已耗盡,無法找到解決辦法,形容極度窘迫的處境。如《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韋昭《吳書》中的例句:“豫州之衆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
近義詞
典故來源
最早出自《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的注釋,描述劉備在長坂坡之戰後的窘境,後成為經典用例(、3、4均引用此出處)。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君侯始與皇叔同敗于長坂,計窮慮極,将欲遠竄”(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冰玉齋記》等文獻。
《計窮慮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思慮到極點,謀劃之計已經到了極限。它形容一個人已經竭盡全力,想盡辦法,但仍無法解決問題或達到目的。
《計窮慮極》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計(jì)、窮(qióng)、慮(lǜ)和極(jí)。其中計的筆畫數為4,窮的筆畫數為7,慮的筆畫數為12,極的筆畫數為6。
《計窮慮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段描述。它的繁體字為「計窮慮極」。
在古時候,「計窮慮極」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計字的古代寫法是「訐」,窮字的古代寫法是「窮」,慮字的古代寫法是「慮」,極字的古代寫法是「極」。
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行,已經可以說是「計窮慮極」了。
與《計窮慮極》相關的組詞有:計策,窮途末路,慮及,極盡。
與《計窮慮極》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試圖窮計力窮、力窮計窮、計窮辦乏。反義詞則可以是:胸有成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