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計慮窮盡。《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備 遂割 湘水 為界,於是罷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始與 豫州 觀於 長坂 , 豫州 之衆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亦作“ 計窮慮盡 ”、“ 計窮智極 ”。 三國 魏 缪襲 《定武功》詩:“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 明 李東陽 《冰玉齋記》:“及其計窮智極,幾微倉卒之際,蓋有頳面泚顙,而不能自已者。”
計窮慮極是一個漢語成語,從詞典角度分析,意指計策和謀慮都已用盡,形容人處于極度困境,無計可施的狀态。該成語源自古代漢語,常用于描述在危急或複雜情境下,所有智慧和辦法都已耗盡,體現出一種無奈和絕望的情緒。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其定義為“計策窮盡,謀慮極端”,強調在困難面前思維和行動的極限。例如,在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中,人物在戰事失利時常以此形容自身處境。
從字義分解來看:
來源參考:本解釋基于權威漢語詞典資源,包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這些出版物在語言學領域具有高度專業性和可信度。
“計窮慮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 qióng lǜ jí,其核心含義指計謀和思慮已用盡,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在困境中所有策略和謀劃都已耗盡,無法找到解決辦法,形容極度窘迫的處境。如《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韋昭《吳書》中的例句:“豫州之衆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
近義詞
典故來源
最早出自《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的注釋,描述劉備在長坂坡之戰後的窘境,後成為經典用例(、3、4均引用此出處)。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君侯始與皇叔同敗于長坂,計窮慮極,将欲遠竄”(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冰玉齋記》等文獻。
筚簬籃縷草鞋親赪虬珠春序鬥榫合縫督參訛言惑衆番寺發縱發縱指使風人釜鏂改革派革號根素工運冠絕含啼橫費鴻胪正慌做一團跏趺簡畀檢勘賈奇靜郭君酒腸籧篨坎井考降奎堂老墈馬料木堇難道泥中刺砰韸平伏千丁遷謝陗直清瑩岐陽饒培入赍僧字籭簁尚猶生來術鹄書物肅澹歲律突栾瓦楞尾騎無定着晤見險狹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