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浪子的意思、浪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浪子的解釋

[libertine;loafer;wastrel;prodigal son] 不受習俗慣例和道德規範約束的放蕩不羁的人,尤指不務正業過着放蕩生活的人

詳細解釋

(1).不務正業、遊蕩玩樂的青年人;二流子。 宋 羅烨 《醉翁談錄·韓玉父尋夫題漠口鋪》:“生平良自珍,羞為浪子負。”《西遊記》第九一回:“街衢中有幾個無事閑遊的浪子,見 豬八戒 嘴長, 沙和尚 臉黑, 孫行者 眼紅,都擁擁簇簇的争看。” 清 李漁 《意中緣·诳姻》:“誰想走到面前,不是讀死書的秀才,就是賣油腔的浪子。”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一章:“但可憐的 素芳 ,不幸她爹 趙得財 舊社會是 黃堡鎮 上有名的浪子,把她爺留下的一份子殷實家業,毫不惋惜地抽進大煙葫蘆裡去了。”

(2).流浪者。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上:“﹝ 吳 僧 昇日南 ﹞長髮為浪子者數年,後復剃而歸。” 鄭振铎 《海燕·大佛寺》:“呵,我們那些無信仰者,終将如浪子似的,如秋葉似的萎落在飄流在外面麼?”

(3).風流英俊、豪放不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我隻道拂花牋打稿兒,原來他染霜毫不構思。先寫下幾句寒溫序,後題着五言八句詩……太聰明,太敬思,太風流,太浪子。”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那 王秀才 生的一表人物,聰明浪子,論姐姐這個模樣,正和 王秀才 是一對兒。”《水浒傳》第六一回:“亦且此人百伶百俐,道頭知尾…… 北京城 裡人口順,都叫他做 浪子 燕青 。”

(4).指風流子弟。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三六:“ 韓之純 ,輕薄不顧士行之人也,平日以浪子自名,喜嬉娼家,好為淫媟之語。”《水浒傳》第二一回:“佳人有意村夫俏,紅粉無心浪子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浪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面性,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不受傳統規範約束、行為放蕩不羁的人,尤指不務正業或四處漂泊的年輕人。該詞既可含貶義,如形容二流子;也可帶中性色彩,如描述追求自由的漂泊者。

二、詞義演變

  1. 本源:最早見于《莊子·德充符》,原指水波漣漪,後引申為無目标、無責任感的人。
  2. 擴展義:元代文學(如關漢卿作品)中演變為特指不務正業的青年,明代文獻(如王錡《寓圃雜記》)進一步明确其“有家不歸”的特征。
  3. 現代用法:既可指行為不端的負面形象(如“浪子回頭”中的悔改者),也可形容豪放不羁的個性特質。

三、典型特征

四、相關表達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多文化延伸,可查閱《寓圃雜記》《望江亭》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浪子》的意思

《浪子》指的是一個流浪、歸無常、放蕩不羁的人,通常帶有貶義。他們常常漂泊無定,不願受約束和拘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浪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浪子》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子(子)。其中水是第一個部首,子是第二個部首。按照漢字的書寫規則,總共有11個筆畫。

《浪子》的來源

《浪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個人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的思考和反思。在古代,人們強調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而《浪子》這個詞則指代那些沒有遵守這些準則的人。

《浪子》的繁體字

《浪子》的繁體字為「浪子」。

《浪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浪子」的漢字寫法為「㳜子」。

《浪子》的例句

1.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浪子,無法安定下來。

2. 這個浪子不斷地四處漂泊,不知何時才能回到家鄉。

組詞

1. 浪迹天涯

2. 流浪漢

3. 浪蕩不羁

近義詞

1. 流氓

2. 遊蕩者

3. 放浪者

反義詞

1. 家園

2. 守規矩

3. 安分守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