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骨的意思、銘骨的詳細解釋
銘骨的解釋
銘刻在骨。形容永記不忘。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君王早朝宴罷,切齒銘骨。” 唐 李白 《古風》之五:“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 宋 蘇轍 《代龔谏議謝知青州帥表》:“恩深不報,期銘骨以終身。”
詞語分解
- 銘的解釋 銘 (銘) í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志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志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于銘刻的文字逐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專業解析
“銘骨”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刻骨方式實現深刻記憶或永志不忘的心理狀态。從構詞法分析,“銘”本義為在金屬器物刻寫文字(《說文解字》載“銘,記也,從金名聲”),後引申為深切記住;“骨”作為人體支撐結構,象征記憶的深刻程度。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呈現三層遞進内涵:
- 物理層面的刻寫行為:古時确有将文字刻于骨甲的記錄方式,如甲骨文即為早期銘骨實踐的實證(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
- 情感維度的銘記狀态:唐代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中“銘骨銘心,畢飛沉而相感”的用例,展現其情感升華的文學表達(據中華書局《全唐文》卷772)。
- 道德範疇的警醒功能:《舊唐書·劉洎傳》載“冀千慮一得,衮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钺”,雖未直用“銘骨”卻暗含此概念的警示意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作“刻骨銘心”的縮略表達,強調記憶的不可磨滅性。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獨收錄此詞條,但在“銘刻”詞項釋義中明确指出其“比喻牢記于心”的引申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銘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g gǔ,其核心含義是将某事深刻銘記于心,如同刻在骨頭上一般永志不忘。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析:由“銘”(刻寫、銘記)和“骨”(骨髓、深入本質)組成,比喻記憶深入骨髓,無法磨滅。
- 引申義:形容對某段經曆、教訓或恩情印象極深,終生難忘。
二、典故與用法
-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君王早朝晏罷,切齒銘骨。” 描述勾踐複國前将仇恨銘記于心的狀态。
- 唐代李白《古風》詩:“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 表達對教誨的深刻記憶。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強調重大教訓、恩情或仇恨 的不可遺忘性。例如:“這場失敗讓他銘骨難忘,從此奮發圖強。”
三、近義與關聯表達
- 近義詞:刻骨銘心、銘心刻骨、沒齒不忘。
- 反義詞: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四、權威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并參考了古代文獻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斬雞叭啦蚌鹬相持保引娼女塵飯塗羹愁辜翠雞電磁場跌跌撻撻第二性征東山妓惡歹子厄抑煩悶墳隴扶蘇革代官壺憨頭憨腦合門使花利結草蟲節喪截途潔滫雞禍鏡片拘謹崆谾兩關黎綠六一泉胪唱旅遊點茂化麼那某某納贖暖忽忽潘鬓泡騰胼手胝足平濟牽腸割肚清糟鵲華召平瓜燒田麝牋壽期樹援堂花徒生萬用電表問題遐軌仙奴仙人橋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