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細小的玉片或玉屑。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占風铎》:“ 岐王 宮中於竹林内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玉片子相觸之聲即知有風,號為‘占風鐸’。” 宋 王禹偁 《黃岡竹樓記》:“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2).比喻細小潔白的牙齒。《三國演義》第八回:“ 允 ( 王允 )命 貂蟬 執檀闆低謳一曲。正是: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那婦人同丫鬟下船,見了 許宣 ,起一點朱唇,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
(3).喻指女性死者的遺钗、殘稿等。 清 王繼香 《<小螺庵病榻憶語>書後》:“續遺詠於玉臺,光越紐之彤史。又奚事抱碎玉以愴懷,撫凋蘭而隕泗者。”
(4).喻指落花。 劉大白 《花間》詩:“醉向落花堆裡卧:東風憐我,更紛紛亂紅吹堕,碎玉零香作被窩。”
“碎玉”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細小的玉片或玉屑
指物理上破碎的玉石,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自然聲響或裝飾物。例如:
比喻細小潔白的牙齒
文學作品中常以“碎玉”形容人物牙齒的精緻美觀。例如:
喻指女性遺物或落花
個别資料(如查字典)提到“碎玉”作為成語,比喻“美好事物被破壞”,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碎玉”的核心含義圍繞“玉的碎片”展開,通過文學修辭衍生出對牙齒、遺物、自然景象的比喻。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開元天寶遺事》《黃岡竹樓記》等原文。
碎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兩種主要的意思:
1. 指珠玉破碎或裂成碎片的玉器。
2.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毀或破壞。
碎字由“石”部和“危”部組成。
石(117):五畫;危(15):七畫。
碎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本義為“石的小片”。
後來,碎字衍生出引申義,用于稱呼各種物體破碎成的小片或片狀的東西。
碎字的繁體為「碎」。
在古代,碎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其舊字形為「砕」,其中的「石」部分嵌套在「危」的上方。
1. 觸手可及的幸福,卻在一瞬間化為碎玉散落。
2. 他的夢想被現實的殘酷碎作碎玉,讓他心如刀割。
碎玉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碎玉堆:指被破碎成小片的玉石堆積在一起的景象。
碎玉殘珠:比喻美好的事物被破壞殘缺。
碎玉的近義詞包括碎瓷、粉碎、支離破碎。
碎玉的反義詞為完整、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