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蘭阇的意思、蘭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蘭阇的解釋

亦作“ 蘭奢 ”。梵語或伊朗語譯音。為褒贊之辭。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王丞相 拜 揚州 ,賓客數百人竝加霑接,人人有説色。唯有 臨海 一客姓 任 及數胡人為未洽。公因便還到過 任 邊雲:‘君出, 臨海 便無復人。’ 任 大喜説。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闍,蘭闍。’羣胡同笑,四坐竝懽。”《朱子語類》卷一三六:“ 王導 為相,隻周旋人過一生,謂胡僧曰:‘蘭奢,蘭奢。’乃胡語之藵譽者也。”一說,即蘭若。見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後人亦間有用之者。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四章:“蓋今之沙門,雖身在蘭闍,而情趣纓茀者,固如是耳。”參見“ 蘭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蘭阇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梵語音譯詞源

“蘭阇”源于梵語“raja”或“rañj”,在佛經翻譯中常作音譯。《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原意為“破賊”,引申為對修行者破除煩惱的贊譽。例如《華嚴經》中“蘭阇”代指能降伏妄念的智者,與佛教“調伏其心”的教義相契。

二、佛教典籍釋義

《佛學大辭典》記載,“蘭阇”在漢傳佛教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1. 特指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取其破除我執的象征意義;
  2. 形容僧團中精進修行的比丘,如《四分律》載“蘭阇比丘,善能降魔”。

三、曆史地理考釋

據《後漢書·西域傳》注疏,魏晉時期“蘭阇”亦指古印度城邦,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Rajgir(王舍城)。玄奘《大唐西域記》稱此地為佛陀重要弘法處,印證了該詞從地名向佛教術語的語義演變。

四、文學修辭應用

唐宋詩詞中,“蘭阇”多借喻高潔之士,如李商隱《奉寄安國大師》詩雲:“蘭阇虛室白,蓮社碧山空”,此處既指修行淨地,又暗含對得道者的禮贊。

網絡擴展解釋

“蘭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詞源與基本含義

2.文獻用例

3.字形與讀音

4.現代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世說新語》《漢語大詞典》等文獻原文(部分内容源自、3、5)。

别人正在浏覽...

阿囝白區邦祿變警邊職不淹時參訣乘隙崇尚刍菽楮條慈善疵污打耳光澹注端尹防潮翻援俘囚廣廈萬間歸鞍海津鼾呼蒿徑豪雨節儉驚才絕豔絶統匡邪禮忏滿口秘畫默觊男華劈留撲碌剖毫析芒請訴清漲蠕蛇聖泉聲譽十倍識才失晨雞市擔時形绶囊收煞受責宿獄唐菖蒲髫丱挑碼頭停擺柝汲閑蹊閑玩銜訓枵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