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绶囊的意思、绶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绶囊的解釋

古代官吏系在腰間盛绶的口袋。《晉書·輿服志》:“ 漢 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绶囊,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在腰間、用于盛放印信的皮質小袋,屬于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重要配飾,具有鮮明的身份象征意義。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文化内涵:

一、基本釋義

  1. 形制與功能

    绶囊以皮革制成,形制小巧,通常為方形或圓形囊袋,表面可能裝飾金銀鈎、玉飾等。其核心功能是收納官印(如銅印),系挂于腰間的绶帶(系印絲帶)上,方便官員隨身攜帶印信,體現職官權威。

  2. 佩戴方式

    佩于腰間右側,與绶帶相連。《後漢書·輿服志》載:“自青绶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盛印绶囊”,明确其與绶帶的組合關系,形成完整的印绶制度。


二、文化象征與等級制度

  1. 身份标識

    不同級别官員的绶囊在材質、紋飾上有嚴格區分。例如:

    • 漢代:公侯紫绶配金鈎玉囊,九卿中二千石佩青绶銀鈎珮囊。
    • 唐代:發展出“魚袋”制度(由绶囊演變),以金魚袋、銀魚袋區分品階。
  2. 禮儀意義

    绶囊是朝服體系的組成部分,出席正式場合必佩,彰顯官職與禮制規範。《晉書》記載“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為袷囊,綴之服外”,可見其禮儀功能。


三、曆史演變

  1. 起源與定型

    先秦已有佩囊習俗,漢代納入官制,成為“印绶制度”核心。唐代演變為“魚符袋”,宋代以後逐漸簡化,明清時期被荷包等替代。

  2. 考古實證

    新疆尼雅遺址出土漢代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其配套錦囊即為绶囊實物,印證文獻記載的形制與紋飾等級。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
  4.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
  5. 彭林《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尼雅遺址考古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绶囊是古代中國官員佩帶的裝飾性口袋,主要用于盛放印绶或重要文書,其含義和用途可歸納如下:

  1. 基本釋義 绶囊(shòu náng)是漢代以來官吏系在腰間的口袋,用于存放象征身份的绶帶或印章。根據《晉書·輿服志》記載,這種囊袋在漢代被稱為“鞶囊”或“傍囊”,通常用紫色絲囊制成。

  2. 功能與形制

    • 實用功能:作為官員身份标識,用于收納绶帶、印信等物品。
    • 佩戴方式:懸挂于腰間側面,材質多為絲綢,顔色以象征高貴的紫色為主。
    • 别稱考據: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鞶囊”“傍囊”,體現不同朝代的制度差異。
  3.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衍生出比喻義,指代“深藏不露的才華或智慧”。這種用法源于绶囊内藏珍貴物品的特性,後借喻人内在的潛力。

  4. 曆史演變 從漢代至晉代,绶囊逐漸從實用物品演變為禮儀服飾的一部分,其形制和使用規範在《晉書》等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若需了解不同朝代具體形制差異或相關出土文物,可參考《輿服志》等古籍文獻及考古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輩數賓朋滿座陳讓陳俗弛獄愁窖兒粗制濫造蜑丁大萬洞鑒古今驐鷄鵝羣返顧風箱鵩吊港警韓湘戶口姜後脫簪見陣晉鼎即事沮濕考驗孔棘楛竹離局林棼領夾溜彎忙人蠻猺攀援莖憑妖叵耐前定青抗先親生曲譯曬台杉木上炕疏不間親倏而說诨經塘泥談論塌秧調絲品竹銅器時代托心豌豆葉望夕威制溫火渥沃小憐骁黠系馬埋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