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菽的意思、刍菽的詳細解釋
刍菽的解釋
亦作“ 芻叔 ”。即刍豆。《管子·輕重乙》:“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莊子·列禦寇》:“衣以文繡,食以芻叔。”《魏書·盧昶傳》:“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乎?”
詞語分解
- 刍的解釋 刍 (芻) 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稱“刍”,打柴稱“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刍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刍議(
- 菽的解釋 菽 ū 豆的總稱:菽水(泛指粗茶淡飯,用以指對父母的奉養,如“菽菽承歡”)。菽麥。菽粟。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刍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 含義:指草料和豆類,泛指飼養牲畜的飼料。其中“刍”指喂牲口的草料,“菽”是豆類的總稱。
- 拼音:chú shū(部分注音為chú shú,屬古音變體)。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引用:
- 《管子·輕重乙》:“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
- 《莊子·列禦寇》:“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同‘菽’)。”
- 《魏書·盧昶傳》中以“甘彼芻菽”比喻忍辱負重的生活狀态。
-
引申含義:
- 在古文中常象征卑微或簡樸的生活條件,如宋代謝翺詩“被繡飽刍菽”暗指表面光鮮卻無實際價值的境遇。
三、相關拓展
- 近義詞:刍豆、糧秣。
- 現代使用:現已不常見,多用于文言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管子》《莊子》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菽(chú sh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草料和豆子。下面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刍(chú)是由“刀”和“禾”組成,表示草料。菽(shū)是由“艹”和“受”組成,表示豆子。
筆畫:刍菽一共由11個筆畫組成,其中刍有4個筆畫,菽有7個筆畫。
刍菽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在《說文解字》中,刍菽的解釋為“剩食者自守粒”,即指飼養家畜時剩餘的草料和豆子。它們被視為食物的來源,用于喂養牲畜和人類,并且是非常重要的農業資源。
在繁體字中,刍菽的寫法仍然是刍菽,并沒有發生改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刍菽在曆史上一直以相似的形态存在。
以下是一個關于刍菽的例句:爺爺養了許多牛和羊,每天都要給它們準備好新鮮的刍菽。
關聯的組詞有:豆子、草料、植物、農田、農業等。
刍菽的近義詞可以是:草豆、菘豆、草料等。
刍菽的反義詞可能是與草料和豆子相對的概念,如肉類食物、農田作物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