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少;不完備。《漢書·郊祀志下》:“夫 江 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
(2).間斷;延擱。 唐 韓愈 《答張籍書》:“近者嘗有意吾子之闕焉無言,意僕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圖,脫然若沉痾去體,灑然若執熱者之濯清風也。”
“阙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缺少;不完備
指事物存在缺失或不夠完善的狀态。例如《漢書·郊祀志下》提到“今闕焉無祠”,指江海等自然神祇在當時缺乏應有的祭祀場所。
間斷;延擱
表示行為或過程的中斷、拖延。如唐代韓愈在《答張籍書》中寫道:“近者嘗有意吾子之闕焉無言”,此處指原本持續的交流出現了間斷。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文用例,可參考《漢書》或韓愈文集原文。
阙焉(què y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何處”。
阙(què)是由部首阝和音節夬(guài)組成,總筆畫數為6;焉(yān)是由部首火和音節元(yuán)組成,總筆畫數為8。
阙焉一詞的來源原本古代的提問句式,以表達對地點的質問,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不确定的狀況或事物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阙的形狀為闕,焉的形狀為焱。
在古代,阙和焉的寫法也有所變化。阙可以寫作“闕”或“阨”,而焉可以寫作“宴”。
1. 我們今天早上出發的時候,不知阙焉能到達目的地。
2. 他迷路了,對于前方的路不知阙焉。
阙下、阙裡、阙東、阙西等。
何處、何方、哪裡。
真确、确實、确切、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