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吻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
烂肠草是钩吻的别称,属于一种具有毒性的植物,其名称来源于古籍记载和毒性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来源
烂肠草是钩吻的别名,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钩吻》。书中描述其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会附着在肠道上,导致肠道发黑溃烂,故得名“烂肠草”。
植物特征与分布
钩吻为一年生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如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其性味辛、温,但全株含剧毒成分,误食可致命。
毒性及危害
烂肠草“有大毒”,误食后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时导致死亡。例如,2025年曾发生老人误将其作为药材煲汤而中毒身亡的案例。中毒机制与其破坏肠道黏膜、引发内脏溃烂有关。
药用价值与禁忌
尽管有毒,钩吻在传统医学中可外用治疗皮肤病(如湿疹、体癣)。需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患处,但严禁内服。
注意:烂肠草与金银花等可食用植物外形相似,易被误采。建议普通人避免自行接触或使用此类有毒植物,药用需严格遵医嘱。
“烂肠草”是一个成语,意为形容人的性格狡诈狠毒,心肠极坏。这个词主要用来批评那些心机深沉、阴险狡诈的人。
“烂肠草”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火、月和艸。它的总笔画数为15。
“烂肠草”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清晰,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红楼梦》。在《红楼梦》中,贾母曾用“烂肠草”形容宝玉的奶娘王夫人,表达了对她狡诈阴险的批评。
繁体字“烂腸草”与简体字“烂肠草”意思相同,只是书写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表示“烂肠草”的字可能稍有不同。由于古代汉字的演变,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可能与古代书写有所区别。
很多人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个人,因为他被认为是个心机深沉、狡诈狠毒的“烂肠草”。
烂心肺、烂骨头、烂泥扶不上墙、烂摊子、烂舌头
毒辣、阴险、狡诈
坦诚、真诚、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