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棺材。《三國演義》第七四回:“ 德 拜謝回家,令匠人造一木櫬。次日,請諸友赴席,列櫬於堂。衆親友見之,皆驚問曰:‘将軍出師,何用此不祥之物?’”
根據現有資料,“木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具體解釋如下:
字詞結構
由“木”和“榇”組成,“榇”(chèn)本義為棺材,故“木榇”直譯為木制的棺材。
核心含義
指代棺材,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小說。例如《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中,龐德為表死戰決心,出征前特制木榇,此物成為古代武将彰顯忠勇的象征。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可能出現。其近義詞包括“棺椁”“靈柩”等。
需注意:當前唯一參考資料來自網絡且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驗證。
《木榇》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木制的相當大的儲物箱。通常用于古時收藏書籍、文獻等重要物品的大型木箱。
《木榇》的部首是木字旁。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木和榆。其中,木字旁是一個漢字的常用部首。在總筆畫數上,它有13畫。
《木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制作用于存儲物品的箱子時,常常以木材制作并用榆木闆做外殼。因此,這種大型儲物箱就被稱為《木榇》。
《木榇》的繁體字為「木櫬」。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這也包括了《木榇》這個詞。在古時,漢字的一些部分會有不同的寫法。對于《木榇》這個詞來說,有時候會将榇的木字旁寫成「朿」,它是木字旁的簡化形式。
1. 他從《木榇》中取出一本古籍。
2. 明朝的禦醫們收藏着許多名貴的草藥在《木榇》裡。
木榇木匣、木榇箱、木榇書、木榇封等。
木箱、木櫃、木匣等。
鐵榇、石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