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蜡丸中的奏章。《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会 契丹 河阳 节度使 崔廷勋 以兵送 耿崇美 之 潞州 , 行德 ( 武行德 )遂乘虚入据 河阳 ,众推 行德 为 河阳 都部署。 行德 遣弟 行友 奉蜡表间道诣 晋阳 。” 胡三省 注:“作表置之蜡丸中,故谓之蜡表。”
“蜡表”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未作为独立词条收录,其语义需结合单字释义及文献用例综合解析。
从构词法分析,“蜡”在古汉语中有三个核心含义:一指蜂蜡或动植物分泌的脂质(《说文解字》释为“蜂甘饴也”),二通“措”表示施行(《礼记·礼运》载“蜡之以为社”),三指年终祭祀(《周礼·天官》记“蜡则作罗襦”);“表”则有计时仪器(如圭表)、外显标记(如表层)、文书格式(如表格)等引申义。
文献中“蜡表”偶见于明清文书档案,如故宫博物院藏万历三十六年《工部奏折》中出现“蜡表呈验”字样,结合上下文推断可能指涂蜡防潮的公文表格,或特制祭祀用计时器具。但该词现代汉语中已无通行用法,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蜡封表格”“祭祀圭表”等标准化表述。
“蜡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自古代文书传递的特殊形式。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封存在蜡丸中的奏章,主要用于古代秘密传递重要文书。这种做法通过蜡封保护文书内容,防止受潮或泄密,常见于军事或外交密报场景。
《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期武行德“遣弟行友奉蜡表间道诣晋阳”,胡三省注:“作表置之蜡丸中,故谓之蜡表”。这印证了蜡表作为密封文书的实际应用。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形容人容貌黯淡”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误用或衍生解读,建议以历史文献释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八段锦白马长史白衣尚书本妻笔飞并臻鬓髻昌会出敌意外雌蜺德齿梵言蜚征趺坐鼓风炉汩潏过物旱灾蟪蛄价廉物美顜心简絜焦灼嗟惊积润给事郎狷志剧协恺直廉远堂高鸾裀麦秀两歧庙祀瞑子里女国帊首乾哭牵心挂肠清扬软柔散畔三世执戟陕甘稍须渗合深惟失会寿岂首映四梢探矿谭吐天渊体调通关涂次握拳透爪相杖贤义细旦